随着蛇年春节脚步越来越近,人们除了扫家除尘迎接新年外,置办年货也成了这段时间里颇为重要的事情。尽管平时大家吃喝都很丰富,但是到了过年,人们也还是要想着给家里购买些与平时不同的“奇”、“鲜”,来营造出与平时不同的过年的气氛。
看着家里琳琅满目的各种年货,家住呼和浩特市农委大院的吴明老人不胜唏嘘:现在的生活真好呀!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吴明老人,亲身体验过物质匮乏的60、70年代,在那些凭票购物的年代,当时所有商品都是计划供应,连年货也需要按人口配给。他回忆说每到快过年时,家家都盼着把票拿到手,因为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买什么都能买得到,如果没有相应票证,甚至连一把糖也买不到。那时候过年,一般会发粮票、油票、肉票……上个世纪70年代,吴明老人一家6口人,每到过年可以分到3斤肉票、比平时多领1.5斤的胡麻油票……很多家庭都得依靠平时省吃俭用,提前给春节备着,这样,年节里家里来个亲戚才有的招待,出门拜个年、探个亲,也有东西拿得出手。
昨日,记者在呼和浩特市票证收藏爱好者谢志伟家中,看到不少在那些凭票供应的年代,相关部门印制的专门供应年节所需物品和食物的票证,如肉票、糖票、食用油票、糕点票甚至豆腐等副食品票证。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因而逢年过节,居民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饺子。想要做出一顿好吃的饺子,肉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谢志伟介绍,当时国家对于肉食品采取统购统销的措施,肉票本身不含价值,但它却是居民买肉的凭证,因而显得十分重要。肉票一般指猪肉票,在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细分为猪肉票、牛肉票和羊肉票。在票证时代,国家为了让百姓欢度佳节,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还是会增加肉类的供应,满足百姓的需要。而当时人们买肉却是“挑肥去瘦”,之所以如此挑选,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低,经常吃不到肉,肥肉不仅有肉还能耗油,一举两得。虽然现在人们对吃饺子习以为常,但在票证供应的年代,过大年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饺子是人们非常向往的事情。
过去春节期间,一般人家人口都比较多,过年做饭用油量也大,所以粮油票在当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票证。谢志伟介绍,粮油是在1953年率先凭票供应的,也是百姓使用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票证。当时,虽然食油票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按月发放,但许多家庭都会将每个月领取的油省吃俭用,尽量省下来在过年期间享用。食用油票计量单位比较小,较为常见的有“市斤”、“公斤”、“两”、“克”,谢志伟收藏的食用油票种类繁多,根据地域的不同有胡麻油、大豆油、芝麻油、清油、精炼油、豆油、花生油、香油等票证。较为少见的还有茶油、葵花油、梓油、桐油、棉籽油、混合油、杂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酥油、葫油等。在食用油供应紧张的时期,动物油也会派上用场,如猪板油、猪小脚油等。食用油票除了种类繁多,使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例如有居民食油、农村食油、职工油、转移油、定点油、分拨油、奖励油、花生换油、优惠油、议价油、补助油、产妇油、保健油、救灾油、军用油、公差油等。如干部出公差需要在农民家中吃饭,就会享有公差油。
每到年节,人们都会带上礼物走亲访友。在凭票供应的年代,一小包点心也是一份厚礼。就是这一小包点心也要凭票才能购买,点心票证也由当地粮食部门限量印制发放,品种有成人糕点票、儿童糕点票、华侨糕点票等。其中儿童糕点票较少,收藏价值较高。谢志伟收藏的糕点票相对于其他票证数量较少,他介绍,那个年代糕点就好比是奢侈品,供应量也极少,经常为“半市斤”。居民手中的票证多数已经兑换了实物。那时候,尤其是小孩子没有零食可以吃,就等着过年过节人们走亲访友时带来糕点。糕点的种类根据地区的不同差异较大,常见的只有几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见到较为特殊的糕点。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就可以吃到各种点心。但是在过春节拜访家人、亲朋的时候,送上一盒香甜的糕点仍是很多人的习俗。
文·摄影/本报记者 辛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