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记者 范亚湘 实习生 董 韧
今年是粮票停止流通20周年。粮票曾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票证,其发行之普遍、使用之长久、文化内涵之丰富,均堪称一绝。虽然“文化中人”(网名)只是一个工薪阶层,但他家里却很“富裕”,拥有近3000张粮票,3万多斤“粮食”。在很多人看来, 这些“粮食”只是一张废纸,但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他仍然乐此不疲。
1953年长沙首次发行粮票餐券,券面额为一餐券、一天券、五天券三种
1953年12月,为应对物资供应紧张,国家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即以补贴的方式,用统一的低价从农民手里收购粮食,再用统一的低价在城市进行销售。随即,陆续印发粮油票证,粮票走进百姓生活。直到1993年国家全面放开粮食销售,粮票才逐步停止流通,并结束其历史使命。从“文化中人”收藏的粮票可以看出,当时在长沙市面上流通的粮票,除长沙市粮票和湖南省购粮券外,还有全国粮票和外省粮票,以及各类大型工矿企业和县乡村等发行的购粮券、用餐券等,名目繁杂、种类繁多,从全国到省市,从县乡到村上,层层发放粮食票证。
1953年,长沙首次发行粮票餐券,券面额为一餐券、一天券、五天券三种。1954年9月改为长沙市购粮转移证,1955年6月15日改为长沙市粮食转移证,同年还出现了与粮票配套使用的粮油供应证和饲料供应证等。1956年6月,长沙开始发行通用粮票,此后10余年间又先后发行了长沙居民购粮券、长沙市购粮专用票、长沙市粮票。1978年11月,长沙改用湖南省购粮券。据统计,在近40年时间里,湖南省共发行了15套72枚省级粮票(券)。
同时,当时所属的长沙地区各县均自行发放地方粮票,甚至有的乡镇和大队也发放关于粮食的票证。记者看到,有一张是长沙县北山公社(现北山镇)福高大队1960年发的3两米票,上面注明“内部使用,对外无效”。其时,长沙地区农村正处在吃“食堂”的时候,“文化中人”猜想,这张米票很可能就是去大队“食堂”吃饭时的凭证。
1960年流行较广的上海市“伍钱”或“半两”粮票,成为外地人夸上海人“精明”的话题
“那时,粮票其实比钱还重要!”“文化中人”说,粮票是按人头定量发行的,只有凭粮票才能买到相应的粮食。所以有钱也买不到粮票,也没有人愿意不吃饭而将粮票卖出去。“也许现在的人不相信,那个时代,粮票就是人们的‘命根子’!”
粮食匮乏的年月,人们不敢大手大脚而必须精打细算。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起初的最小面额为4两(16两制),即新制的2两半(125克)。为了符合精打细算的现实需求,各地出现了面额为“壹两”甚至“半两”的省(市)级粮票。1960年流行较广的上海市“伍钱”或“半两”(10克重)粮票,成为外地人夸上海人“精明”的话题。当时凭此小票可以买一碗豆浆,或一根油条,但也因此遭到外地人的讥评:“上海人小家子气十足!粮票居然有半两的,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亏他们想得出……1970年,我到上海出差就洋气了一回,当我拿出一张2斤的粮票去购买包子时,周围的人一个个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说湖南到底是产粮大省,有饭吃。”“文化中人”说。
其实,那些羡慕的上海人并不知道,湖南人也不是那样有饭吃的。在长沙市发行的粮票中,最小的票面就为一两,而且还注明只能限于“购买粮食”。一两粮食能够做什么?“文化中人”说,看到这样的票证,不得不感叹那时的粮食是多么紧张!“票面越小越说明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俗话说:“两湖熟,天下足。”湖南自古就是天下粮仓,然而,粮票时代施行的是“统购统销”,湖南所生产的粮食被大量外调,导致我省城乡居民的粮食供应也受到了诸多限制,甚至十分短缺。“那个时候,我作为‘职工及脑力劳动者’,一个月的粮食定量为26斤。当时食用油摄入量少,我的饭量奇大,一餐吃个半斤八两是常有的事情,因而,一月下来,26斤粮食远远不够吃。可以想见,一两粮食也是非常不易了。”“文化中人”说。
去年,“文化中人”专门写了一首《咏粮票》的诗:“七八公斤一月粮,雍飧不断断肠愁。全凭勤俭持家事,国策还须计议长。”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粮食短缺的年代,现在仍要节约粮食。
叫“文化中人”意料不到的是,“半两”和“一两”粮票还不是票面最小的,他还看到过票面更小的粮票,“我的一位专门从事粮票收藏的朋友发现了一种‘壹钱’(新制5克重)的粮票!这种粮票是由南京市粮食局于1960年发行,是世界上面额最小的粮票!”记者虽然没有见到这张粮票,但听闻此事,亦觉惊诧!
“文化中人”收藏的部分粮票。1978年我省发行的爱晚亭湘江大桥等票面的粮票,是精品中的精品
作为一种票证,粮票在图案设计方面是十分讲究的,它吸取了邮票的设计技巧,也采用了纸币设计方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粮票上各地的风景名胜、变化多端的文字书法,还有边式、底纹、背纹精巧细致,这些特色,是其他票证难以比拟的,加上粮票地位独特,有“中国第一票证”美称。
记者看到“文化中人”收藏的各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粮票。采用十两制初期,许多方面开始呈现地方特色,印章由方变圆,票型朝横向扩张。“文革”时期,粮票充满政治色彩。票面上以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火红的工农兵形象,毛主席语录以及工农业建设为主体,展现特殊年代的特色。从1975年到1985年,是粮票发行鼎盛时期,不仅印刷水平高,而且图案大多是各地名胜古迹及城市风貌。
湖南粮票就涵括了湖南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1961年发行的一款面额为“壹拾斤”的湖南省武装民警价购粮票,其票面就是民警训练的图案,同年发行的专供民兵训练吃饭的粮票,其票面就是民兵军训的场景。
而一款1970年9月由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粮食局发行的修建铁路粮食指标转移供应证,面额为3000斤,是我省发行过的面额最大的粮票,其票面就是民工修铁路的图案。“当时正在修建湘黔铁路,民工都是自备粮票,但是因为粮食不够吃,省里就按指标进行补贴……”
1978年,湖南省发行的一套4枚粮票中,壹市斤的票面为第一师范,叁市斤的票面为爱晚亭,伍市斤的票面为火车站,拾市斤的票面为湘江大桥(橘子洲湘江大桥)。“这4枚粮票不但印刷精美,而且开创了全国粮票竖式排版的先河,代表了湖南省所发行粮票最高设计和印刷水平,是精品中的精品。”“文化中人”说。
记者在清水塘古玩市场看到,这一套粮票中的一斤票现在可卖到上千元一枚,其他3枚的价格大多在300元左右。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印刷质量出现了大幅提高,相反,这个时候的粮票印刷却趋于简单化,设计也不太讲究,有些甚至就是几个字加上花纹。“从粮票的印刷质量可以看出,当时的粮票不是很重要了,粮票已开始走向没落。”“文化中人”说。
其时,很多长沙市民就用粮票从走街串巷的江浙小商贩手中换取塑料制品。由于承包到户的农民将手中的余粮卖给粮商,然后由粮商卖进城里,这就是当时的“议价粮”。随着时间的推移,“议价粮”与凭粮票购买的平价粮的差价越来越小,粮票已变得毫无意义。
从未流通的一套“战备粮票”票样。粮票珍品:从未流通的一套“战备粮票”
上世纪70年代初,根据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精神,由财政部出资,粮食部印制了一套鲜为人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俗称“中国战备粮票”,以应付万一发生的战争。
“战备粮票”一套5枚,面额分别为半市斤、壹市斤、叁市斤、伍市斤和拾市斤。半市斤和壹市斤票幅为37毫米×84毫米,叁市斤和伍市斤票幅为40毫米×90毫米,拾市斤票幅为42毫米×14毫米。半市斤的边框图案颜色为草绿色,壹市斤为深咖啡色,叁市斤为淡咖啡色,伍市斤为深蓝色,拾市斤为墨绿色。粮票采用印钞纸竖(直)式彩色双面印制,图案设计采用手工雕刻与机器相结合的先进印刷工艺,彩色套印,花边和底纹及线条套色接色自然。此套粮票采用空五星和麦穗两种水印图案于一票之中,具有极强的防伪功能,迎光一照十分清晰。票面上方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下方印有7位数的阿拉伯数字编号、面额、发行年份等。票面中部是图案,半市斤为“桥上下均可行船的独特桥”,壹市斤为“水稻插秧机”,叁市斤为“大型化工厂外景”,伍市斤为“水电站大坝”,拾市斤为“联合收割机”。
这套粮票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我国首套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字样的粮票(其他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二是首次在国粮票面上有两位汉语拼音字母和7位数的阿拉伯数字编号。三是首次采取竖式印制的国粮票。四是首套“中国战备粮票”,并在印制完毕后,一直秘密地储藏在北京、湖南、山西等地战备仓库里,与世隔绝20多年。
1993年开始逐步停止使用粮票后,国务院决定将这批粮票统一销毁,但在销毁过程中不慎流出很少部分粮票,人们才有机会目睹这一套粮票的真面目,其即刻成为收藏市场的“抢手货”。
物以稀为贵,这套粮票铭刻着当年的政治和经济的烙印,现已成为历史的见证。由于此套国粮票设计和印制十分精美,又是未流通粮票,流出量有限,一直被视为粮票珍品,而深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1968年,汨罗城关粮店发行的印有毛泽东肖像的粮票。粮票奇品:唯一印有毛泽东肖像的粮票
1966年至1971年,在政治挂帅的时代,各地发行的粮票上几乎都印有“毛主席语录”,现在,这类粮票在收藏市场很珍贵。但在湖南,还有少许“毛泽东肖像粮票”,由于在新中国发行的所有票证中从未使用过毛泽东肖像,所以,这套粮票阴差阳错地成为了难求的奇品。
2003年夏天,长沙清水塘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套印有“毛泽东着军装侧面版画头像”的粮票。粮票画面由向日葵盘组合而成,并盖有汨罗县城关粮店票证专用章,背面有“毛主席最高指示”和使用说明。票的面额有伍市斤、拾市斤、贰拾斤、伍拾斤、贰佰斤。
这套粮票一面市,便引来了人们的广泛质疑。后来,湖南省收藏协会派专人去汨罗调查,才证实了这一套粮票的真实性。
原来,汨罗镇原属湘阴县,196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汨罗县,管辖城关、长乐等地。汨罗城关粮店下有储存粮库、粮食加工厂,职工20多人,负责全镇3万多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事宜。
1968年正处于“文革”时期,因各级领导均靠边站,业务无人问津。粮店负责人怕出错,于是决定和印刷厂共同设计一套共六枚的粮票,在汨罗城关范围使用,共使用了一年多时间。1970年,汨罗县粮食局革委会成立后,认为该票不宜使用,决定收回。因印有毛泽东头像、语录的东西不准化浆,更不能烧毁,10多万枚粮票就用麻袋装好存入了县粮食局仓库。县粮食局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人们对该套粮票也就淡忘了。
这几麻袋“废纸”存放在县粮食局仓库,数年之后,仓库在定期清仓时将其作为“废纸”卖给了废品店,废品店再转卖给宁乡县造纸厂。2003年6月,造纸厂在将其下池化浆时,发现是粮票,就将少量还未来得及下池的粮票截留了下来。
这套粮票是全国唯一印有毛泽东肖像的粮票,是粮票中的“筋票”,其中拾市斤面额的粮票更成了藏界一票难求的奇品。
1960年长沙县北山公社福高大队发行的三两米票。本版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不是所有的粮票都有收藏价值
粮票是中国从1953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但粮票收藏却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
“文化中人”介绍,不是所有的粮票都具有收藏价值,要注意粮票发行的阶段性。第一阶段的粮票是红军、苏维埃政权时期的红色粮票,还有解放之前、延安后期的军队粮票以及三年解放战争时期的粮票。这类粮票由于年代较早,存世量较少,所以价格普遍较高,基本都在千元以上。
第二阶段的粮票是1949年至1954年,在全国统一发行粮票之前,由地方政府发行的粮票,这类粮票价格也是普遍偏高。第三阶段是1955年的“开门票”首发粮票(除全国粮票以外),这类粮票的价格也不菲。但1974年之后发行的粮票,因为市面上很多,价格就比较便宜了。
1955年8月,湖南省粮食厅发行第一套粮票——湖南省通用粮票。整套票共8枚,面额分别是壹两、贰两、肆两、捌两、壹斤、伍斤、拾斤、伍拾斤。其中“伍拾斤”面额的粮票可以说是一票难求,全国总共不到十枚,一枚的价格至少在两万元以上。另外7种也是行情看涨,几年前的价格还是五六百元一枚,现在至少2000元以上。
不过,相比普通粮票,稀有珍品粮票更加具有收藏投资价值。普通粮票一年的涨幅大约在5%-10%,不可能暴涨;但是稀有珍品粮票一年的涨幅可达20%-30%,有的粮票甚至还可达到一年50%的涨幅。
同时,军用粮票一直以来都颇受收藏者的关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于1957年发行的全国面额最大的军用粮定额支票粮票“伍仟斤”,更是以其面额巨大受到收藏者的追捧。“这组粮票分别由面粉伍仟斤、粗粮伍仟斤、大米伍仟斤和马料伍仟斤这四张粮票组成,现在已经涨到了4000元左右,估计还会涨。”“文化中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