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邮政日 去黑龙江邮政博物馆—
黑龙江有一条明朝“水上丝绸之路” 起点在双城 迟子建笔下的“奏捷之驿”也叫“黄金驿道” 曾传递雅克萨大捷军情 报刊亭的鼻祖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在哈尔滨
本报记者 李琳 薛宏莉
核心提示:
互联网时代,电子邮件、微信以及众多社交软件取代了书信;蜂拥而起的快递公司抢走了包裹业务;数字报刊的出现不仅影响着各种报刊的生存,也影响着邮政这一传统发行渠道……似乎,十几年间,邮政变得离我们的生活不再那么“亲密无间”。可是,关于邮政的故事,却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哈市南岗区民益街上,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是负责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海拉尔和满洲里等地邮政业务的“吉黑邮务管理局”。如今,这里被改建成了东北三省首个邮政博物馆,黑龙江邮政博物馆从今年7月开始免费向市民开放。1000多件文物、500余张珍贵照片和文献资料、近200枚珍贵邮票……那里,简直就成了探索发现的宝库,让你置身其中,可以找到许多历史背后的故事。
10月9日,世界邮政日,就随记者来一次这样的探秘之旅吧!
邮政运输工具和计量工具黑龙江地区有一条“水上丝绸之路”
与郑和同时代 起点在双城
黑龙江双城地区,曾被称为海西。明朝,这里是横贯东北腹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起点。由此沿着松花江、黑龙江顺流而下,直达现在的俄罗斯亨滚河口北岸,曾是一条与郑和同时代的明代“水上丝绸之路”。
黑龙江邮政博物馆里的“时间起点”,是从唐朝开始的,又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时期,直到1878年清政府海关试办邮政,才走入近代邮政史。
从“起点”算起,在这段跨越了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个故事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亦失哈十巡奴儿干。亦失哈是明朝前期一个著名的宦官。公元1411年到1432年,他曾10次奉命带领庞大的船队从海西(今黑龙江双城西侧)出发,沿着松花江、黑龙江顺流而下,到达苦夷岛(今库页岛),和当地的边疆部族通政、通商。据说他走的这条水路,当年是横贯东北腹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在宋金时代,这条古道上使者、商旅络绎不绝,被称为“水上丝绸之路”。
邮政博物馆展示墙上的一幅国画,记录了当年亦失哈北上的壮观场景。像和他处于同时代的郑和一样,亦失哈带着衣物、器皿、盐、粮食、布帛等大量物资进入北疆,宣谕、安抚,并和当地的女真、吉列迷、苦夷等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用他带去的物品换回貂皮、东珠、马匹。不仅巩固了明朝政府的北疆安定,还加强了中原与塞北之间的经济往来。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因为“名气”没有郑和大,这段同样可以载入明代航海、航运史册的大事件,却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即使是现在的黑龙江人也少有人知道。
迟子建笔下的“奏捷之驿”也叫“黄金驿道”
雅克萨大捷军情由此路传给康熙
2009年,《人民日报》曾发表过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一篇文章,名为《奏捷之驿》。文章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多次随母亲从她们居住的北极村,前往母亲的故乡漠河探亲的旅途经历。她在文中提到的“奏捷之驿”,就是雅克萨大捷时给康熙传递捷报的那条驿路。
在迟子建笔下,对这段驿路有着较为详细的描写:“前年我在翻阅大兴安岭地方志的时候,看到一段有趣的史料,清军第一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胜利后,有三个兵丁从雅克萨出发,飞马奏捷。他们5月25日出发,穿越我故乡(北极村)的莽莽林海,直达关内,6月6日巡幸在古北口外的康熙帝收到了此报。5000余里的路程仅用了11天,堪称奇迹。从此以后,这条驿路就被称为“奏捷之驿”。我在想,11天,5000里路,会留下了多少湿漉漉的马蹄印呢?康熙帝大约不会想到,300年后,这样的喜报,瞬息可闻。”
邮政博物馆里的3块浮雕再现了迟子建笔下的这段历史场景。黑龙江邮政博物馆的冯前明副馆长介绍:“据说,当年那些策马奔驰在塞北驿道上的驿丁,都是吴三桂的部下。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将被俘虏的他们押至‘百里不见人,飞鸟绝羽翰’的黑龙江地区,充当了驿丁。”鲜为人知的是,这条“奏捷之驿”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黄金驿道”:雅克萨战役之后清兵撤走,这条驿路逐渐荒废。200年后,也就是1887年漠河地区发现金矿,清政府决定派人组织开采。为将采到的黄金运往京城,又恢复了这条驿路,后来也就有了“黄金驿道”的说法。
东北邮工大撤离致伪满政令受阻俩月 撤离人数达2000余人
黑龙江邮政博物馆一幅铜雕下面,镌刻着115人的名字,他们是日本侵华时期,参与大撤离的东北三省邮工。据说,当时这场大撤离曾致日伪接手后的东北三省邮政政令不通,邮务停办两个多月。
在黑龙江邮政博物馆前馆长刘延年,参与编写的《黑龙江邮史文存》中这样写道:这次东北邮工大撤离行动,对日伪当局的打击之沉重,正如伪黑龙江省省长韩云阶在给伪满洲国交通部部长丁鉴修的急电中哀叹的那样:“自七月间接收邮政以来,江省除省城外,各县邮务全部停办,至今两月余未能恢复,以致省中政令不能通行,各县之申请报告亦无法上达……”
东北邮工大撤离,是黑龙江乃至东北三省邮政史上的大事件。这要从“九一八事变”说起。1931年日寇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日寇顾忌中华邮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是万国邮联的成员国,特别是各省邮政高级管理人员均为外国人,没敢贸然接收东北邮政。但在日寇占领区,中华邮政的存在使其如鲠在喉。1932年,在日本人的扶植下伪满洲国成立,伪交通部长丁鉴修宣布“从4月1日起,在东北的邮局统归满洲国管辖”,并派人企图强行接管中华邮政。日寇的这一暴行立即遭到邮政员工的坚决反对,并举行了罢工。在中华邮政和日伪当局谈判失败后,“中华民国”交通部决定于1932年7月25日关闭东北三省全部邮局。东北三省两千多名员工响应中华邮政总局的号召,誓死不当亡国奴,背井离乡、辗转千里撤退到天津、北京、青岛等地,造成东北邮区全面瘫痪。
中华邮政撤退之后,1932年8月1日,伪满洲国交通部在原中华邮政局所、邮路的基础上建立了伪满洲国邮政,中国东北邮政权从此落入日寇之手长达14年。这14年也成了邮工们心中最耻辱的14年,所以,在黑龙江邮政博物馆的展墙上,这部分被做成了灰色调,区域内的灯光也是昏暗的。
东北邮工大撤离浮雕世界邮亭诞生地 就在哈尔滨
它是报刊亭的鼻祖
走在冰城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许多“红顶子”、“绿顶子”的报刊亭,除了出售杂志,为了增加收入,有的时候摊主还会摆上几瓶矿泉水、饮料兜售。其实,你知道吗?最早的报刊亭是“六角”的,而且只办理邮政业务。
黑龙江邮政博物馆里就有这样一个“六角”邮亭的复制品。讲述它的故事,要从清末1878年,邮政制度真正建立开始说起。那时,已不是简单地用驿道传递军情政令了。
当时,在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大清总理衙门决定先由海关试办邮政,并以天津为中心,在天津、北京、牛庄(现营口)、烟台、上海等五地设立邮局。1896年,经光绪皇帝批准建立大清邮政局,开始在全国建立各级邮政机构。黑龙江地区第一个邮政机构是在1900年设立的,就在现在的呼兰区。1902年,又在哈尔滨设立了邮政机构,当时称哈尔滨邮政分局,也就是后来的吉黑邮务管理局前身。
当年,海关和邮政是一家,虽然叫大清国海关,但管理权却把持在外国人手里。所以,包括后来的吉黑邮务管理局时期,也是一样,很长一段时间,最高级别的邮务长,都是由外国人担任的。他们当中,有一个人最值得一提,那就是吉黑邮务管理局的首任邮务长李齐——一个金发碧眼的英国人。当时,他准备在哈尔滨市人口密集和繁华的商业区设立邮政所,但由于资金和建设周期等原因,一直无法确定设立方案。一天,他在街上溜达,忽然看到街道两旁有一种出售香烟的小木屋,顿受启发,随后叫人开始建造一种六角形的小木屋作为邮政所,取名“邮亭”,也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报刊亭的鼻祖。
“六角”邮亭太空邮件曾跟“神九”上天
它就“藏”在黑龙江邮政博物馆里
历史的足迹总能在一些事物上得到印证,对邮政而言,邮票、邮件就是这样。百年前的明信片,不同时期的邮票,随“神州飞船”上天的太空邮件……串起的是整个黑龙江乃至我国邮政史百年变化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的邮政迅速发展。邮路从1949年的总长1万公里,发展到1998年总长12万公里;业务范围也由函件、包裹、汇兑,扩大到现在的集邮、储蓄、特快专递、商业函件、礼仪速递、快运包裹等200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邮票和邮件,从清末海关试办邮政时期发行的大龙邮票,到近代龙江邮史上美日英德侵占中国邮政权,开办“客邮”,俄国邮局使用的俄国邮票;到抗日胜利后,在哈尔滨创办的全国第一个解放区邮政——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印制的毛泽东像邮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印制的“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邮票”,1972年生产建设时期的“王进喜邮票”,以及1947年发行的“七七’抗战爆发10周年纪念邮票”、“‘九一八’事变16周年纪念邮票”、“五一’劳动节纪念邮票”,1996年的“第三届亚冬会纪念邮票”……串联起来的就是百年邮政史。还有邮件,是神州九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时的“随行品”,背面还有航天员的亲笔签名,和博物馆里的邮票配在一起,更是见证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马达加斯加印制的雾凇邮票这些邮票中还有一张“外国制造”,也值得一提。那是马达加斯加印制的“中国和马达加斯加风光邮票”,当时选取的是黑龙江雾凇摄影作品,作者就是黑龙江邮政公司总经理刘福义。“一共印了6枚,3枚外国风光,3枚中国景色,其中就有我们大美龙江的风采。”
当然,对于博物馆里的展品,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关注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冯馆长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亲自来博物馆探索发现那些展品背后的故事。
太空邮件(图片由黑龙江邮政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