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在《漫话“错体”》一文中(以下简称李文)认为,当前各种《集邮词典》对“错体”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上尚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对“错体”的意义、分类,以及“错体”与“变体”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新的阐述。笔者拜读后,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当前各种《集邮词典》对“错体”的解释确实存在较大的分歧,由此造成集邮者对“错体”在理解和认识上的模糊和混乱。因此,李文的发表无疑将有利于集邮界对“错体”进行全新的思考和探索。但笔者认为,李文对“错体”所作出的定义、分类,以及“错体”与“变体”的关系的阐述仍欠准确,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错体”的定义
李文认为,没有必要在定义“错体”时再去强调它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又由于何种原因所造成的,只要是“与客观实际不符合”者或“不正确”的,即“不符合客观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的邮票或邮政用品等就都是“错体”。继而对“错体”定义为:错体(Error)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之常规标准且已印制成的各种票品。
如果按照李文对“错体”的定义和解释,那么几乎所有的“变体”甚至一些“瑕疵品”都应归类于“错体”。因为“错体”、“变体”、“瑕疵品”都基本是有差误(不正确)的票品。即便是“瑕疵品”也完全可能“不符合客观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比如,被异物遮挡造成图文漏印,哪怕漏印个别文字的某一笔画的“瑕疵品”都是不正确的,总不至于将这类“瑕疵品”也称为“错体”吧。所以,判断“错体”不能简单以是否“与客观实际不符合”或者“不正确”来衡量。之所以要把有差误的票品分为“错体”、“变体”和“瑕疵品”就是为了区分和强调其差错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又由于何种原因所造成的。
其实尽管关于“错体”的各家之说分歧较大,甚至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但权威的《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版),对“错体”和“错体票”的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中国集邮大辞典》对“错体”和“错体票”定义为:
“错体Error:错体邮品的泛称。多因设计错误而产生。”
“错体票Error:错版邮票的简称,又称错版票。由于印制前图案错误而印出的邮票。……”
该《辞典》对“错体”的定义虽不够明确、具体,但在定义“错体票”时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将“错体票”限定于印制前图案错误而印制的邮票,用该定义就很容易区分“错体票”和“变体票”,以及“错体”和“变体”。其主要问题是不够完善。根据以上定义及“错体”各家之说,笔者贸然对“错体”试作如下定义:
错体Error:由于印制前的设计、制版等差错,造成图文错误并经邮局售出的票品。
二、关于“错体”的分类
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错体”分为以下几类:
1、按印制工艺的不同阶段分:
①印刷错体(PrintingError):票品在印制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所导致的错体。
②版模错体(PlateError):由于票品的制版出现了错误所导致的错体。
③设计错体(DesigningError):由于票品的设计图出现了错误所导致的错体。
2、按票品本身的要素分:①图案错体(DesignError):票品图案上出现错误的错体。
②刷色错体(ErrorofColour):票品的颜色出现了错误的错体。包括票品图案中事物的颜色与客观实际不符合的以及在印制邮票时用错了油墨颜色的。
③纸张错体(PaperError):票品的用纸出现错误的错体。
④齿孔错体(PerforationError):票品的齿孔出现错误的错体。
3、按“错体”的性质分:①一般错体(GeneralError):指无意中的差错导致的错体。
②官方错体(OffieialError):指票品发行者为了一定的目的有意制造出来的错体。
显然,李文对“错体”的分类几乎包含了所有“变体”的类型。如果据此分类根本就无法区分“错体”和“变体”。主要由于李文对“错体”定义不准确,进而导致了其分类上也存在明显的错误:
1、分类标准有误。由于“错体”是印制前的差错所致,所以不能按照印制工艺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同时设计错体是由于设计的差错而产生的错体,不应归类于印制工艺的不同阶段。
2、按票品本身的要素分类。其所谓的刷色错体、纸张错体和齿孔错体,以及按印制工艺的不同阶段分类中的印刷错体实际都属于“变体”而非“错体”。
3、按“错体”的性质分“一般错体”和“官方错体”不妥。李文所指的“官方错体”在其之前必然是出现了无意中的差错导致的“一般错体”,票品发行部门只是为了防止投机等目的,有意对其大量发行而已。所以,现实中根本无法区分同一种票品的“一般错体”和“官方错体”,这样的分类也就毫无实际意义。
事实上,关于“错体”的分类不像“变体”那么复杂,就现实情况看,“错体”可简单分为:
设计错体(DesigningError):由于设计的差错,导致票品图案、文字等出现了错误的错体。
版模错体(PlateError):由于印制前制版的差错,导致票品的图案、文字等出现了错误的错体。
三、关于“错体”与“变体”的关系
李文称:“……而‘错体’则不管有无‘正票’存在,只要是错了的,一律都是‘错体’。且‘变体’中的有些版式特征也很难说哪个就对,哪个就错。例如‘纪11:鲁迅逝世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在图中箭头处再版票就多一个‘点’,而原版票则没有,您能说哪个对,哪个错呢?当然,也有一些票品,如‘复盖’、‘倒盖’、‘漏印’等等,它们既是‘错体’,也是‘变体’。”
这段文字明显有误,现作如下纠正:
1、错了的,不一定都是错体。具体原因前面谈关于定义“错体”时已作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2、“纪11·鲁迅逝世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原版票与再版票二者都是“正票”,都是正确的,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其再版票右下角多一个“点”,实际是邮票设计者为了能区分原版票与再版票而有意设置的一个暗记。这种设置暗记的情况在很多再版票中都存在,有的是通过邮票图案颜色深浅的变化加以区分,这在各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标明得很清楚。
3、“复盖”、“倒盖”、“漏印”等等,它们都是在印制中及以后的生产环节出现的差错,都应属于“变体”而非“错体”。
李文总结“错体”与“变体”的关系时又说:“总之,‘错体’与‘变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只不过是这两个概念的某些外延可能是共同的而已,即从逻辑学上讲,它们存在着交叉关系。”
李文只提出“错体”与“变体”的外延可能是共同的,它们存在着交叉关系,却没有界定其外延的标准,如此必将造成集邮者对“错体”与“变体”两概念理解上的更加混乱。所以这种说法显然欠科学,也不合理。
笔者认为,“错体”与“变体”的相同处在于二者都是有差错的,并经邮局售出的票品。区别在于:“错体”是印制前由于设计、制版等差错产生的,一旦出现“错体”,必须通过修改版模剔除错误部分或需要更正错误后另行制版才能纠正其错误,所以,“错体”很少有“正票”存在;而“变体”是相对其“正票”而言,突出体现在一个“变”字,说明其设计、制版都无错误,而是在票品的印制及其以后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印制技术、机器故障等原因,造成的偶然性差错(除非票品发行部门为了防止投机有意大量印制某种“变体票”),一旦出现“变体”很容易及时予以纠正,所以“变体票”一般都很稀少,也很珍贵。这也是区分“错体”与“变体”的关键依据。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浅见,不妥和缪误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邮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