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润康先生是我国德高望重的集邮家、邮学家和杰出的集邮活动家,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现年90高龄的郭老,从14岁起开始集邮,数十年来,醉心于收藏和研究邮品、邮票,致力于办邮刊、写邮文、创邮会,广交邮友、教人邮识、惠人邮品。
最近,我得到了郭老的《郭润康集邮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受益匪浅,更加深了对郭老的敬意,一吐心中的感慨。
《日记》是从2003年3月23日起,在邮刊邮报《鸿雁日记》栏目发表后整理成书。郭老思路广阔,文章流畅,信息量广、知识含量大。使我特别感到荣幸的是,其中日记系列之三有一篇于2005年3月1日写的《集邮在于勤》,与我有关。2004年7月的一天,湖南卫视来我家采访,随即制作了“百姓集邮”专题电视片在“传邮万里”栏目中播出,节目中有一首形容我集邮的打油诗:
自己家找找翻翻
亲友家走走问问
废品店挑挑换换
藏友家学学问问
旧货摊寻寻看看
邮市里访访转转
碰巧,11月6日《湖湘邮人》作者柳立军先生来到我家,看后便将这首打油诗记在他的专访《“勤”、“健”、“贪”的邓仲林先生》一文中,收录在他2005年1月5日出版的《湖湘邮人》。我本是一名普通的集邮爱好者,可是郭老看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赞赏。
郭老在文章中说:这首打油诗体现了邓仲林先生的收藏方法,立足于“勤”的写照,读了之后,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我曾自编一首集邮三十字诀,全文为:
集邮在于勤
勤而在于恒
恒而在于学
学而在于深
深而在于研
研而出学问
郭老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集好邮,首先一条是抓住一个“勤”,这和邓先生的“勤”可说不谋而合”……。“三十字诀”,唤起了我对往事的一些思考。
确实,要搞好集邮和收藏,首先要有真心的爱恋,爱好出勤奋,勤者出天才。集邮要有执着精神,实际中要勤快,要做到脚勤、手勤、嘴勤、眼勤和脑勤。我自从爱好集邮和收藏后,工作之余便常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记录自己所想所需邮品和藏品的备忘录,遇到所需就尽可能地选购。有次我和邮坛前辈黎泽重先生在邮市上,发现一枚1965年2月10日湘阴县一位农民寄给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信,竟是用废报纸自制的,看起来很丑陋,但它反映了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奇缺和良好的干群关系,是一件难得的历史见证。黎老购买后看到了我很想要的心意,便无偿地赠给了我,我很感动,如获至宝,当即写了一篇邮文。
为了集邮和收藏,我常在自己开设的废品店里挑选,在那几十袋甚至上吨的废纸中,不知疲倦地翻腾着。有次我在废纸堆里发现一张1949年8月4日湖南和平解放后,临时省政府主席陈明仁于10月13日用手写并盖上大红印章的第四号委任状,高兴极了。还有,通过几年的时间,我从大量的废实寄信封中挑选了全国各地几十年来的邮戳和邮政挂号等邮品,整理后成了一系列资料,其中有的已成了绝品,虽然它们没有价格,但它们的价值不可低估,对此2001年7月25日《东方新报》记者周凯波写了篇报道:“废品堆里觅珍奇”一文,以张扬此事。
郭老告诉我们要集好邮不但要勤,而且还要有恒心。要集好邮搞好收藏,不是三两天的事,要打“持久战”。数十年来,去邮市几乎成了我的一种“制度”,有时收获不少,有时也空手而归,但我从不灰心丧气,而是快乐坚持,日子久了,成果也就有了。
在收集名人签名封片时,更使我体会到恒心的重要。有机会遇上名人签封,需要耐心等待,有时排成长龙,能获得签名封片,有时也落空。在和名人通信请求签封,有时能很快得到,有时好几封信也音讯全无,但我一直坚持着。
2001年9月21日,中华全国邮展在南京举办,我国著名青年歌唱家宋祖英被聘任为中国首任集邮形象大使,我去信请她签名,很快就收到了她赠寄的签名封。2004年3月18日,我去信请求著名作家、童话爷爷严文井先生签封。当时年近90的严老,身体极差,带病用发抖的双手签封赠寄给我,同时,在回信中严老夫人要我今后不要外传,恐怕不能应付了。严老于2005年7月20日不幸逝世,这也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枚签封了。2004年2月10日,我去信请求著名文学家臧克家先生签封,当他家人收到信时臧老已去世5天了。后来在我的恳请下,臧老夫人郑曼怀着悲痛的心情为我签了封,并在信中嘱咐:“我不是名人,只供你留念,千万别展出,这是我诚恳的要求”。由于我在收集名人签字封片的决心大,韧性足,很多信件发出后,虽回信率只有20%左右,但我一直坚持。几年来,我收到了我国著名集邮家郭润康,常增书及全国集邮联副会长王新中和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现已去世)。还有金猴生肖邮票原图设计家黄永玉,跟随毛主席的摄影家吕厚民,著名歌唱家王昆等近300枚签名封片。在实际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有恒为成功之本,集邮在于恒心、在于勤、在于坚持,读了郭老的《日记》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