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儿”是北方常用的方言,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指的是商店或是路边小摊儿雇人假装成顾客,做出种种姿态,引诱真正的顾客购买其产品。卖的是什么东西,就叫什么“托儿”,卖鞋的叫“鞋托儿”,如卖表的叫“表托儿”。“托儿”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今日,人们开始把商业社会中新兴的这种特殊的“中间人”,一概泛称为“托儿”。 笔者发现,在集邮圈内也存在着“邮托儿”。
第一种“邮托儿”纯粹是邮骗子的搭档,在邮骗子行骗时营造气氛,引诱集邮者购买假邮,他们人数极少,而且很明显已属于共同犯罪了。
另一种则仅仅是票品买卖的中间人,或偶尔有些票品批发、转让生意,利用自己灵通的信息赚些差额而已,这一类“邮托儿”情况各异,且数量较多。这类“邮托儿”有六个鲜明特征:
其一,个人具备丰富的邮识。不仅对邮票史十分清楚,而且具备编组邮集的技巧;
其二,本身不是邮商,邮品的买卖只是偶然行为,或许只是起个中介作用;
其三,个人在圈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往往是资深的集邮者,认识的邮友相当多;
其四,属于“消息灵通人士”。对于邮票、邮品发行的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了解及时;
其五,自己没有经营店铺。他们利用几个时机,依靠来回奔波,赚取薄利,充其量只能算作“皮包一族”;
其六,他们往往与某些邮商关系不一般。两者之间有的有着明确的约定。这些“邮托儿”都有如下一些表现:
例一,诸如在国家贺年(有奖)明信片等邮品统一标价正式发行后,有人马上打听出与一级批发价的差价,于是就在邮友中广泛放风、联络,称自己能买到几折的同类邮品,达到一定数量后,便自行前往上海等大型邮市的一级批发商批来邮品,然后分散售出。当然,这样做除了便于自己外出选购自己所需的品种外,还能从中得到一定利润。至于接受这种代售方式的集邮者,买到的是低于集邮公司公开牌价的邮品,甚至比本地邮商零售价还稍许低一点的邮品,自然十分满意。
例二,有人利用在集邮培训班讲授集邮知识的机会,或者是在集邮者的聚会沙龙上,有意识地推荐本地某一邮商的票品种类、品质、价格等,起到了一种邮商代言作用。在“邮托儿”的影响之下,促销的效果非常明显。邮商自然会给“邮托儿”以一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