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邮票又称中华邮政邮票,简称民国邮票。邮票铭记为“中华民国邮政”,所以也称为“华邮”。中华民国邮票由中央的邮政部门发行,各地所用的邮票都是统一印发。但是当时由于各地方势力十分强大,不同地方的币制、价格都相差很大,为了防止利用货币兑换率的差异进行投机,又发行了限地区使用的邮票。这类邮票的数量很多,有些地区加盖票使用的时间很短,所以统计数字差异较大。
从1912年1月到1949年9月的38年间,中华民国共发行邮票132套1255枚,包括普通邮票61套、纪念邮票29套、特种邮票2套、航空邮票7套、欠资邮票13套、快信邮票4套、附捐邮票3套、军用邮票2套、包裹邮票5套和单位邮票6套。
因部分地区币制不同,还发行了限地区贴用和地区加盖邮票103套803种。
中华邮政哪票有以下特点:
■种类繁多,加盖改值票多于正票
13种邮票中均有加盖票品,其套数枚数占总票量的6%以上。地方贴用和地区加盖的各类票品比例高,达40%左右。
■选题内容狭窄,图案比较死板
前期票铭中英文并用,后期一般单用中文。 邮票以单、双色雕印为主,相当一部分纪念和特种邮票采用雕刻凹版印刷。前期邮票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印制,中后期转由美国钞票公司承印,从设计构图到制版印刷,注重质量,均达到较高水平。
■普票中孙中山像邮票占主导地位
从1931一1949年近20年间发行的孙中山像正式邮票有24套250枚,分别占整个普票的75%和65%,还有近千种加盖邮票也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各省贴用邮票较多
因各地新旧军阀割据,币值不一,多在邮票上加盖当地币值和“限省贴用”字样,计有103套803枚。
■面值变化多
币制从银圆到法币,又至金圆,再变银圆票。民国后期(抗战胜利后),尤其是1947一1949年,货币贬值,邮资频频调整,邮票面值一改再改,混乱不堪,至1949年只得发行无面值之单位邮票。再加上大量的加盖票、变体票,数量之多,令许多邮人不敢收集。
从民国邮票的发行量和价值来看,年代虽然较为久远,但是总体看来价格并不高(少数珍品除外),尤其是中后期的众多票品,发行量不大,收藏价值高,价格却都在百元以下甚至20元以下,收集难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