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广东籍知名美术史论学者梁江在东莞举办了他个人首次书画展,第一次以画家身份进入大众视野,没想到引起了文化界和收藏界不小的动静。从学者到艺术家,近代中国画坛上不乏其例,如黄宾虹、傅抱石、俞剑华、潘天寿等莫不如此。
但让人好奇的是,近年来这种身份转换出现在越来越多文化研究的学者身上,最著名的当属国学大师饶宗颐,后来的郎绍君、梁江、水天中、邵大箴、陈履生、李伟铭、谭天、朱万章等人,莫不是先以学术上的研究征服世人的。这些“学者艺术家”的绘画,因为已经透彻地明晰了中国传统绘画之优长,所以能够博采众长,进而自然地致力于寻求中国绘画新的生发之关节,这比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画,又多了一个艺术追求的层次,开拓了崭新的绘画题材。
虽然学者画这一概念之前已有人提出过,这一板块的作品近年来在市场上也得到热捧,但是,什么是学者画?至今仍然是个非常模糊的轮廓。学者画与文人画有何不同?它代表着未来中国美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抑或只是多元化艺术中的一个时代思潮?这些都是当代美术耐人寻味的话题。
壹
学者画比文人画层次更高?
赵利平:最近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一个板块表现很突出,受到很多收藏家的追捧,其中的饶宗颐、邵大箴、梁江等人的作品不断刷新拍卖纪录,还有水天中、李伟铭、郎绍君、陈履生、谭天等人,作品也引起越来越多收藏家的关注。我们发现,这一批艺术家的集体特征,就是其原先已有的学者身份。但是,如果要把他们归入到文人画的范畴中,又觉得其绘画题材、表现手法等均已超出了文人画的内涵。所以我们提出学者画这个话题,是时候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一次梳理。
朱万章:说到学者画,文人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最早在宋代,文人墨客等上流社会醉心于书画艺术,使很多文人既是学者、诗人,同时也是造诣深邃的书画家。苏轼、文同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绘画又被称为“士大夫画”。成熟的文人画是到元、明时期才发展起来的,元代的倪云林、黄公望,明代的文征明、徐渭等都是杰出代表。董其昌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文人画论,影响了整个清代。什么是文人画?我认为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本身,是书画家本人是否具有文人的气质,是否能将这种气质跃然纸上。
现在我们提出学者画,我认为身份首先必须是学者,绘画只是他的余兴,不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占主流。学者画和文人画之间既有不同,又有交叉。比如说苏轼,他既是学者又是文人,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文人画,也可以说是学者画。像饶宗颐、梁江、李伟铭等人的画,首先是学者画,画中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但在画面上又不时流露出文人的气息。
谭天:学者画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现在并没有一个说法。今天我们谈论学者画,我认为,第一,学者画应该比文人画的要求更严格,更强调绘画者本身的学问,文人可以没有专攻,而学者必须是在学术上有某方面被认可的;第二,学者艺术家应该是艺术大家中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业余画家,不是偶尔才画几笔的。比如说傅抱石,他在日本留学时学的是中国美术史,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他是个学者,而在艺术创作上,是众所周知的成绩斐然。还有黄宾虹,他早年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和理论,60岁后,才放下学者的身份转入绘画,终成一代大师。还有潘天寿、苏轼、董其昌,他们都是将绘画当成学术来钻研的,因此学者艺术家在这个意义上,比一般的文人艺术家应该还要高一个层次;第三,学者画比文人画更具时代气息,它可以将西画都囊括进来,而文人画一般只局限于中国传统绘画。应该说,学者画的范围比文人画扩大了,但界定的要求却更严格了。
贰
学者画为何突然受追捧?
赵利平:从学者到艺术家,近代中国画坛上不乏其例,但为什么近年来这种身份转换出现在越来越多文化研究的学者身上?学者画在这个时候集中涌现,背后有着什么深层次的历史、社会因素?
朱万章:近年来,之所以很多人文艺术类学者拿起画笔,并在学术界和美术界引起不小的热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学者本身具有较深的艺术涵养,厚积薄发。他们中有不少人甚至本来就是美术科班出身,如郎绍君、梁江、罗一平等人,只是后来专攻学术,使大家对他们的艺术认识淡漠了。现在重拾画笔,可谓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二是社会的需求: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美术业的兴盛,使得这些学者们在丰硕的学术成果之外,有机会展现自己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谭天:学者画的出现,的确是有特定历史原因的,那就是近60年来,一大批学者的成熟。改革开放以前,也存在一批学者,但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这些人没有“出头”。到了最近30年,才慢慢形成一批学者,直到近20年,他们的绘画才慢慢成熟,于是在这段时间集中涌现了出来。他们的年龄,都在50多岁或以上。兴许这段时间过后,这种潮流也就过了,大概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吧。
叁
西方是否也有学者画?
赵利平:就像刚才谭老师所说的,学者画的范畴更广,能将西画都囊括在内。我想请问钟老师,您在国外多年,西方是否也有学者画这一说法?
钟耕略:西方绘画比较具象,中国绘画则比较侧重文化内涵,比较讲“意”,尤其体现在学者绘画里。艺术家本身的学问做到一定的地步,有长期的文化积淀,在绘画中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精神的东西,一种学者的气息,这不是靠技术能够达到的,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学者气息是西方绘画少有的。
赵利平:其实西方艺术家如达·芬奇也是在很多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的,只是他的艺术影响更为社会所熟知。我觉得东方更重哲学的研究,西方则以科学见著,这也是艺术创作倾向与表现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我看现在很多的学者画,都不是太追求具象的东西,而更倾向于表达一种感觉。但在钟老师的画中,有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虽然追求的是具象的东西,却也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钟耕略:我是学绘画出身的,但从小就喜欢写文章。去了美国之后,跟中国文化隔得太远,我也曾经害怕以后连中文都不会写了。后来有一个机会,《画廊》杂志希望我提供一点文章,介绍美国那边的艺术,所以我又有机会拿起笔来再写。我觉得写文章有一个好处,画家一般拿起笔就画,少有整理自己的思想,而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整理自己的思想。此外,你要介绍那边重要的展览、画家,你就必须看画,所以我每个月都会去看展览,不断地去看、去写、去思考。虽然在中国的时候我是学国画的,但去了美国之后,我反而觉得自己以前不太懂得如何看中国画,因为站在另一个高处,才有了对比。
肆
学者画是否有收藏价值?
赵利平:我们今天讨论学者画,是因为最近在市场上,学者画很受藏家追捧,甚至有藏家开始分门类收藏学者画。但作为一个崭新的板块,学者画是否真具有收藏价值?
谭天:我们在谈论一幅绘画值不值得收藏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画家本人的素质,能在中国绘画史上提出自己独特主张的艺术家,比仅仅画得好的艺术家,其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更有价值。比方说齐白石,他提出了“绘画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又如石涛、黄宾虹、李可染、吴冠中等,他们每个人都在美术理论研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个人的艺术素养如何体现,就是通过对绘画史、绘画理论的深入了解,提出他独到的东西,这是成为一个大师必备的条件。现在一些所谓的大师,如画山水,也就只是画得像而已,作品最多只是某地的写生。而实际上,中国的山水画,并不在乎地点,如果标榜你画的仅是哪里的景,其实就已经是低了一个层次。中国画表现的是有生命的感觉,你把那个感觉画出来了,是哪里,并不重要。所以我认为,收藏者必须多看,不要老瞄准画家那些头衔,他的绘画与理论的结合到达何种层次,这也是收藏的一个指标。
但我想强调的是,第一,学者画只是诸多绘画中的一种;第二,它不能取代任何一种已成熟的绘画,学者画的收藏,仅仅是收藏当中的一个门类。我们今天谈学者画,并不是说它盖过了其他的绘画,只是突出认识它的意义。
朱万章:本来学者画自古以来就有,只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学者人物,开始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引起了收藏界的关注,我们并不是要引导大家转向学者画的收藏,而是在谈论目前学术界和收藏界的一种现象,这是特别需要指出的。
谭天:改革开放30年多来,艺术品市场经过几次大起大落,已经慢慢成熟起来了,对于收藏者学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者绘画作为当今的一个热点,可能是以前没被注意,现在开始注意到。或者一段时间后,市场的焦点又会从学者画转到另一种绘画样式上去。所以我们只能说,学者画是一个时段的热点,并不代表收藏的趋势。
赵利平:另一个问题,收藏学者画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谭天:收藏肯定藏的是名人字画,所以收藏学者画,首先是看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在学者的身份上就要有点讲究。其次才是作品本身,画得好当然就更锦上添花了。
朱万章:我觉得收藏学者画主要是看这个学者的学术成就,其次才是艺术造诣。所谓画以人传、画因人贵就是这个道理。
钟耕略:学者的地位当然很重要,但我觉得学者画跟纯粹艺术家的绘画,不应该有什么分别,画得好,能够打动人,就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学者思考的角度、表达的方式,肯定跟纯粹的艺术家不同,这是他的一个长处,体现在绘画上肯定也会有不同的表达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