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带
中国古代玉带结构图
中国古代玉带鉴赏
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二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废除玉带制度。中国古代人穿长袍束腰带,唐代以前多以皮革制带,称之为革带。宋代之后丝质腰带渐成为主流。无论是革带还是丝带,在腰带上装饰配件,古代人都非常讲究,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腰带上以玉为装饰品出现在北周时期。最初只是在腰带的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到在腰带上镶缀一圈片状玉块,玉块的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和桃形;有素面的,也有表面浅浮雕刻图案,以显示主人的高贵身份。唐代,朝廷把皮质的革带定为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规定用不同材质的配饰镶缀在革带上,以此体现官阶的高低。只有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才能系金带或玉带。明代标准一副革带由20块带板组成,这20块带板又是由长方形8块、长条形4块、圭形2块、桃形6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
玉带板又称为带跨,从13块到26不等,材质、数量依据等级不同都有着严格的规定,通过记载所知,在明代玉带仅限于皇帝、藩王、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一品官员束玉带,二品官员束花犀带,三品官员束金钑花带,四品官员束素金带,五品官员束银钑花带,六、七品官员束素银带。
笔者所藏的玉带板
笔者所藏玉带板 此玉带板为明代中晚期作品,双层镂雕,有明显桯钻和管钻的痕迹。人物只注重外表,忽略细部,教书先生和童子用陀刻出衣纹,略具形象。人物雕刻简单,确有“明大粗”之感。用细小勾陀刻出花卉和叶片,雕刻较为精致。明代中晚期透雕玉带的碾琢逐渐程式化,纹饰基本不再高出边框。特点是先用减地雕法留出所需形象,然后在主体纹饰边缘均匀降低,减地时过度不再似早期那般圆润,而是相对陡直,同时在降低的地子上镂雕。
此玉带板纹饰为“渔樵耕读”的“读”。“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很多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生活的象征。古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与其说是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不如说是内心深处对入朝为官,得到统治者赏识的一种心理寄托或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