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对邮票的构成,有六大要素的说法,即图案、面值、纸质、水印、齿孔、背胶。
在邮票的背面刷上一层薄薄的胶液,供用户润湿后便于粘贴,称为“背胶”。胶的主要成分是塑料等高聚物,例如聚乙烯醇(PVA)。早期则是动物粘着剂植物粘着剂,如糊精或阿拉伯胶。 背胶的原文就是一个字“Gum”,作为名词有四种涵义:1、树胶、树脂;2、粘胶、胶质物;3、橡皮糖;4、口香糖。中国早期将它译成“背胶”,实在是信达雅。 邮票的背胶通常是指“干性胶”。从胶的原料而言,可分三大类:植物质,如玉米胶、阿拉伯胶;动物胶,如皮胶、骨胶;化学胶,如聚乙烯醇胶(PVA)。
早、中期邮票多采用动、植物胶,以植物胶为主,胶质厚,多带黄色或微黄色,抗潮性能差极易发黄,。近期邮票多采用化学胶,胶薄而白,粘性与抗湿性均强。 从黑便士邮票问世时便有背胶,故传统观念,都把背胶视为邮票要素之一。这可见当年在设计邮票时设想很周到,为了使群众了解,还在黑便士票全张的边纸上注明“湿润票背时,小心勿使脱胶”,提醒人们注意。无胶票基本产生于物质匮乏的特俗时期,如我国大部分解放区邮票和新中国早期草纸票。
邮票背面刷有胶的薄膜者称为“有胶” 背胶的颜色有黄有白,这是胶的本身质地所决定,如植物胶带黄色,化学胶呈白色。润湿背胶时,甚至可以用口水使之润湿,对背胶的要求要无色、无异味、无毒。但也有有颜色的背胶,称为“色胶”,是在胶液中加入可溶性的色素,如玫红色。随着邮票发展也有在胶液中加香味剂和甜味剂等,称 “香味邮票”或“甜味邮票”。现在还有了不干胶邮票。这个背胶就是另外回事了。 胶的厚薄,胶的质地有关,如动、植物胶质玩玩厚,化学胶质薄。但在配制时,由于水分含量的多少也会造成厚薄现象,刷胶的方式与涂刷速度的快慢也有关系。
邮票讲求品相,背胶完整与否,也是评价邮票的一个方面。完整的背胶称为“原胶”,新票和全新票,原胶至关重要。背胶常受外界气候变化(以动、植物胶较多)产生各种瑕疵,如气候特别干燥,会产生自然脱胶、裂胶现象;气候炎热潮湿会溶胶,使纸质泛黄,导致有些刷色(如大红色)变黑,更严重受潮后发生霉变。
这里还要提一个问题,就是早中期邮票在保存时多采用贴“胶水纸”的方法,将邮票贴在贴票簿中。由于胶水纸直接接触背胶,所以早、中期的新票特别是古典邮票保存原胶的极其少见,有的因多次移动贴票簿,出现双层甚至三层的胶水纸,给背胶的品相带来伤害。这与当时护邮用品很少有关,当时集邮理念和现在也不尽相同。故用胶水纸方式粘贴邮票还是比较先进的方法所以对待早期的背胶品相要放宽尺度。
在拍卖会上粗分为从未贴胶、轻贴胶、重贴胶三个档次来评估其价格。除古典邮票外,基本邮票原胶未贴的,还按照胶色是否和发行一致,是否变黄,变色,变干燥,变有胶折,胶上是否有指纹来划分品相。
来源:中国钱网
标签:集邮 集邮入门知识:邮票的背胶你了解多少? 邮票 知识 中国钱网
上一篇:揭开红印花票的神秘面纱
下一篇:邮票图案设计都有哪几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