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报》2005年年底刊登的《 2006年新邮原地资料漫谈》一文,介绍了将于今年发行的《文房四宝》邮票中的“砚”的有关情况。该文中的砚为“歙砚(端砚)”,我认为,只有歙砚才是文房四宝中砚的最佳代表,而《文房四宝》邮票的最佳原地只能是中国歙砚之都——安徽省歙县。 在国家文化部前不久公布的《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三种以《手工技艺》类名义进入名录的砚品及其排名为: 421号,歙砚制作工艺; 422号,端砚制作工艺; 423号,金星砚制作工艺。由以上顺序看,说明在国家文化部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的专家权威们心中,歙砚排在了端砚之前。 歙砚因产于歙州而得名。唐五代时,歙州辖歙、黟、绩溪、休宁、祁门、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砚石为优。在中国砚史上,普遍认同“端溪末行,婺石称首”、“歙砚为先、歙砚为上”说。从地质上看,端石属泥盆系,距今约六亿年;而歙石属前震旦纪,距今十亿余年。端石的硬度为莫氏三点五度,而歙石硬度则高达莫氏四度。 在中国古代砚史上,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曾经特地设置过专门负责组织管理为宫廷定制贡砚的砚务官。砚务官是歙砚名工匠李少微,定制的贡砚即是歙砚。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监督采石、制砚,算得上是破天荒之举。 在涉砚的文献中,不乏历史名人将“歙砚”与“端砚”相比较的记录。 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歙砚、端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把端砚和龙尾砚(即歙砚)作了一番比较后说:“端石出端溪,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子石者,在大石中生,盖石精也,而流俗传讹,遂以紫石为上,又以贮水不耗为佳,有鸲鹆眼为贵。眼,石病也,然惟此岩石则有之。端石非徒重于流俗,官司岁以为贡,亦在他砚上,然十无一二发墨者,但充玩好而已。歙砚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余少时又得金坑矿石,尤坚而发墨,然世亦罕有。端溪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而端溪以后出者贵尔。”显而易见,欧阳修对歙砚的评价是远在端砚之上的。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一生酷爱名砚,距今 890余年前就对歙砚龙尾石做过调查,并与时人鲍日仁友善,慷慨作歌《砚山行》。黄庭坚在《砚山行》中赞誉歙砚“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在他看来,歙砚石质夺端州,远远超过了端砚。 清代砚藏家徐毅不但收藏了许多名砚,而且对全国各地砚石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特别对四大名砚中的端砚和歙砚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在他编辑的评砚专著《歙砚辑考》中,把歙砚石、端溪砚石及其他石质作了比较,得出了歙砚石最佳的结论。他认为,歙砚石在结构上有温润静洁、纹理缜密的特点,形容歙砚石的质地是“抚之若柔肤,磨之若利锋”,“较之端溪砚石,就质色而论,无不远胜”,“惟歙石则嫩而细,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若锋,兼以纹理烂漫,色似碧天,虽用积久,涤之略无墨渍,此其以远过于端溪也。” 在当代中外国事交往中,只有歙砚多次被选作国礼。 1997年,歙砚《黄山胜迹印痕砚》被选作李鹏总理赠送给日本明仁天皇的礼品。 2004年 1月 14日,外交部礼宾司颁发给安徽省黄山市某砚雕艺术中心的证书中有这样的文字:“您中心××先生制作的《翰墨清远》文房四宝,已作为胡锦涛主席的礼品,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 根据以上考证,歙砚是文房四宝中砚的最佳代表确定无疑,安徽省歙县是《文房四宝》邮票的最佳原地更是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