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安门,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会出现北京天安门城楼、大红宫灯、国徽、毛泽东画像和画像两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横幅标语,还有那精美的华表。这些,都曾在新中国发行的众多有关《天安门》图案的邮票上表现过。
天安门城楼的雄姿
方寸中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天安门城楼的雄姿。纪1、纪4、普1、普2、普3、普4、普5、普7、编17是取右侧视图。自1955年9月20日发行普9《天安门图案》(七)开始至普11、普12、普13、普无号、普14、及特15中的天安门图,是取左侧视图。而纪88(5—1)、J163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小型张)、2004—24M《祖国边陲风光》(小全张)邮票的中心附票,都是取天安门城楼正视图,国徽主图中的天安门也是正视图。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使天安门结构损坏变形,主体已经严重下沉。国务院决定于1969年12月15日--1970年3月7曰,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从普14《革命圣地图案》(11—5)和编17《天安门》邮票,可见“天安门”面貌换然一新。
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
新中国从发行第一枚《天安门图案》邮票起,在上檐下就悬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徽志。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周人民政冶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有首都为北京、国旗、国歌、纪年用公元,其中没有国徽。庄严、富丽的国徽,是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如1999—13(J)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邮票,第二枚“政协会议讨论通过国徽图案”。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颁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1950年国庆节,国徽第一次高高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如特1《国徽》邮票图案。因此,在此前发行的纪1、纪4、普1、普2、普3“天安门”图案中带有国徽,均属超前发行。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
从新中国建国第一天起,在天安门城楼正中就悬挂毛泽东画像,纪4是表现开国纪念的邮票,悬挂的是第一幅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军装的画像,由国立艺专美术教师周令钊绘制。原画取自新华社摄影员郑景康在延安拍摄的,也是当时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幅毛主席照片。1950年至1963年,毛泽东画像换成中年时期的肖像,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张振仕和学生金石绘制。1964年至1977年,由北京市美术公司的画师王国栋据新华社提供的标准像绘制。1978年后至今,是据毛泽东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照片资料,由画师葛小光同师弟刘扬绘制。毛泽东画像高6米,宽4.6米,重1.5吨。“文化大革命”前,一直是每逢“五一”、“十一”要挂毛泽东画像,挂像时间为节日前后各一周。“文化大革命”至今天天悬挂,现每年“十一”前一天的晚上都要更换一次。在发行众多的《天安门图案》邮票,有部分没有悬挂毛泽东画像,如普1、普2、普9、普11、普12、普13等天安门图案。究其原因,有的是设计时漏画,有的是发行目的与节日无关,因此未挂毛泽东画像。笔者认为,只要是天安门做为特写画面出现,就应悬挂毛泽东画像。
天安门两侧的横幅标语
毛泽东画像两侧的横幅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各长30米,宽2.2米。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上的大标语西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是由新闻署总署长胡乔木拟定,如纪4《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画面。从1950年10月1日起,西侧标语未动,东侧换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样一条是写“中国”,另一条是写“世界”,即有民族意义,又表达了国际主义精神。端庄秀丽又醒目的宋体字由钟灵书写,如普7《天安门图案》中的大标语。1964年“五一”前夕,将两侧标语上的繁体字“华”、“国”、“万”、“岁”、“团”全都改为简体字,由天安门地区管委会负责人姜承达书写,如普13“天安门”图案。1970年天安门重建后,大标语。由原来木制改为玻璃钢材料,外包铁角,为红底,白字,白框的灯光标语,如普14“天安门”邮票图案。
天安门前的华表
表者,标也,就是标志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路标。天安门前的华表,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云龙纹饰,柱的上部横插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汉白玉石柱子好似插人云间,给祖国首都平添几分迷人的姿色。1950年8月,因天安门广场扩建,需要把华表和石狮向后(北)挪动6米。普7以后,设计的《天安门》图案中的华表为扩建后的位置。华表是天安门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极“左”思潮的影响,处于“破旧立新”的历史环境下,天安门前原有的精美华表,在邮票设计中被两座路灯取代,如普11、普12、普13、普无号、普14、普16、纪88邮票中的“天安门图案”和编17等图案中无华表。
天安门上的宫灯
天安门城楼,每逢节日庆典都悬挂八个大红宫灯。第一次高悬八盏大红纱灯,是欢庆新中国诞生,最早出现在纪1、纪4邮票上,它是由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制作,并承接历年天安门红纱灯的光荣任务,每个宫灯直径2.50米,高2.20米,单个存放占地约7平方米。1964年国庆节,悬挂的是由北京市修建一公司设备安装公司研制的宫灯。这种大红宫灯,单个存放占地面积o.6平方米,小于原宫灯存放面积,具有可收缩,便于悬挂,存放方便的特点。如普无号(11—1)、普14(11—5)、晋16(14—7)、编17、J·163M、2004—24M、个性化邮票第五枚“天安门”图案等,悬挂的八盏大红宫灯都是新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