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清末正式创办邮政官局的两件史料(载1991年2期)
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试办邮政,由海关兼办,称海关邮政局,然所办成效不大。光绪二十二年(1876年)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大臣、洋务派首脑人物奕,总税务赫德的请求,奏准创办邮政官局,即正式开办国家邮政, 但仍由海关兼办,并委派赫德兼任总邮政司。此后,直至清末,中国的邮政管理权始终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此两件史料选自馆藏军机处全宗,一是奕奏请创办官局并奉准的奏折,一是总税务司赫德拟定的开办邮政章程清单,可供研究参考。
7、清末在华邮政洋员名录(载1991年4期)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成立大清邮政总局,然而英、法、德、意、俄、美、日、萄等列强利用海关兼办邮政之机,仍操纵和把持着中国邮政管理大权。邮政总局由总税务司赫德主持,各地邮局也大都由当地税务司的外国人管理,并大量雇用洋员,使邮政机构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服务的重要工具。此组史料选自馆藏税务处全宗,其中汇辑了外国在邮政总局及地方邮界参与管理中国邮政事务的全部人员名单,并记载了他们的来华时间,担任职务等情况,对研究中国近代邮政史有裨助。
8、光绪二十八年邮政总署颁布的邮资清单(载1991年2期)
光绪二十二年年底,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翌年即施行新邮资表。光绪二十五年首次颁布了邮政章政及所附之寄费清单。至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邮政总署刊布了重新修订的邮件寄费清单,其中对寄往国内和外洋的各类邮件资费及寄发邮件应注意的事项,均作了详细说明。此件史料选自馆藏邮传部全宗,它对《中国交通史》及《中国邮政》中的有关记载无论在时间和内容上均有订误和补充的作用。
9、清末各地开设文报局史料(载1999年2期)
清末,清政府鉴于外事活动频繁,以往驿站传递公文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光绪二年(1876年),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议下, 成立了专管传递驻外机构与国内来往公文业务的文报局,在上海设立南洋出使文报总局,在天津设立北洋文报总局,作为京沪转口的枢纽,并在北京设立京局。文报局自成系统,早期领导权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外务部、不负责传递国内各衙门间的公文及民间私人函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领导权逐渐分散于各地的督抚,其业务遂由沿海辐射至内陆各地,但总的说,它始终是为国内中央机关及地方官署服务, 很少传递民间私人信件。它与大清邮政相互依存,是我国清末重要邮政通信机构之一。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外务部、兵部一陆军部、军机处等全宗,反映了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间,关于奉天、江南、香港、吉林、南北洋、库仑、直隶、广东、北京等地方报局的开办情形。
10、光宣年间中国参加第六届万国邮联活动史料(载1999年3期)
1874年9月5日,世界上22个国家的邮政代表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国际会议,并于10 月9日共同签署了《伯尔尼邮政公约》,正式成立"邮政总联盟"(后改称"万国邮政联盟";)。其宗旨为:"以邮联总会名义,组成一个邮政领域, 以便各国邮政间互换邮件","组织和改善国际邮政业务,并在这方面便利国际合作的发展",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会员国所要求给予的邮政技术援助"。万国邮联从1878年在巴黎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始,曾多次邀请中国派代表参加,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清一代,中国未能正式加入邮联,反在1897年第五届大会及1906年第六届大会时,应邮联邀请,清政府派代表列席了会议。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外务部及邮传部全宗,反在1897年第五届大会及1906年第六届大会时,应邮联邀请,清政府派代表列席了会议。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外务部及邮传部全宗,反映了中国代表参加第六届邮联大会与邮联的交往情形。
11、宣统三年北京电活史料(载1994年2、3、4期,1995年1、2期)
光绪二十七年(1881年)北京始设电话,这种传讯快捷的新型工具很快被时人接受。到宣统三年(1911年),京城电话装机容量已达3000 门。此组史料选自馆藏邮传部全宗,其中记载了清末京城政府机构、大小衙署、外埠驻京机构、王公府邸、达官贵人、驻京外籍人士 、银行、钱庄、当铺、工厂、学校、会馆、戏院、书局、报馆、饭庄及各类货栈、店铺等等所有电话用户的地址, 可供研究北京邮电史参考。
25年来,《历史档案》所刊发的这些史料,虽然仅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大量邮政史料的一部分,但它的刊出,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读者的广泛欢迎,在邮政史研究中,有些确实起到了 "补官修史书之缺略,正后人著述之讹误" 的重要作用;有的史料虽不十分系统,仅反映了某个问题的侧面,但仍具拾遗补缺的价值,不失为邮政史研究的第一等史料。今后我们愿陆续发掘有关的史料,以禅邮政史研究室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