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法文Philatelie,是1863年法国人海尔宾创造出来的。它是由希腊文Philos(爱好)和atelein(免费或者免费凭证)组合而成。后一个意思在这里指的是邮票。这个词出现后逐渐代替了以前使用的timbromania(法语,意为邮票狂)。后来拉丁语系各国也都纷纷采用。日本人将集邮写作邮趣,就是根据这个意思直译来的。
1、谁是第一个集邮者 世界上最早集邮的人是大英博物馆的约翰.格雷博士。黑便士邮票发行当天,他就到邮局买了邮票保存起来。此后,每次发行新邮票,他都必定去买,并收藏起来。他当时的目的是为了纪念邮政史上的这次重要改革。格雷后来编过英国邮票目录,指出集邮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格雷收集邮票并不是单纯的集邮,但应当说他是有名可考的第一个集邮者。
2、群众性的集邮 在黑便士邮票出现的第二年,一位年轻妇女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刊登一则广告。这个妇女说,自己已从亲戚朋友中征集到16000枚邮票,但还嫌不够,请求慷慨的人们能把用过的邮票赠送给她,以满足她那富于幻想的愿望。当时英国只发行3种邮票,且图案基本相同,只是颜色有区别。原来这位年轻妇女收集这些重复的邮票是想把她的梳妆室墙壁裱糊起来,成为一种装饰。虽然这种收集邮票的目的与现在的集邮目的完全不同,但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效仿和注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英国就出现了一股收集邮票热,有的人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到了19世纪50年代,发行邮票的国家增至20多个,邮票的种类也开始增多,集邮更加普遍地盛行起来。
3、国际集邮活动 为了相互交换邮票,切磋邮识,集邮者开始组建自己的组织。1856年,在纽约成立了翁尼布斯俱乐部,这是一个以收集邮票、钱币、徽章、印章和签名等藏品的组织。1869年4月10日,英国伦敦集邮学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集邮组织,1906年改称伦敦皇家集邮协会。
集邮活动从欧洲开始,后扩大到北美及世界各地,人们便有了开展国际交往的强烈愿望。一些国家的集邮者,分别于1872年和1876年在德国召开集邮会议。1878年第一次国际集邮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有20多个国家参加,并出版了《国际集邮会议录》。1926年国际集邮联合会在法国巴黎成立,从此集邮有了国际性组织。
4、中国的集邮活动 中国的集邮活动开始于大龙邮票发行后。1879年,有人在上海《申报》刊出征购邮票的广告;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出版的《花图新报》,登载了题为《各国信馆之印信》的文章,称邮票为印信和国信。该文还介绍了外国的家长鼓励子女集邮的情况,并称此亦启迪蒙童之道也。这是我国最早介绍集邮的文章。
我国的集邮活动从上海兴起后,天津、广州、福州等通商口岸也陆续出现了集邮活动。但当时的集邮者大多是在华的外国人,尤其以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商人、传教士居多,还有一些是驻华外交人员和在清朝海关、邮政、铁路供职的洋人。1912年上海的欧美侨民成立了上海邮票会;1909年我国第一家邮票商店在福州开业;1913年上海发行华邮贴票册;1916年、1918年上海出现集邮副刊邮乘.邮票考略、中文集邮杂志《邮志界》,都记载了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集邮现状。
中国集邮进入活跃阶段的标志是中华邮票会(1922年)、新光邮票会(1925年)和甲戌邮票会(1934年)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集邮公司成立,《集邮》杂志创刊,1959年邮电部举办中国邮票展览,中国集邮才真正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自80年代开始,中国的集邮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次年分别加入国际集邮联合会和亚洲集邮联合会。全国集邮联成立后,我国的群众性集邮活动走上了有组织、健康发展的道路。丰富多彩的集邮日、知识讲座、集邮夏令营、集邮知识竞赛、学术讨论会、邮票交换等集邮活动,有成千上万集邮者参加。在各种活动中,青少年集邮以普及面广、富有时代气息而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不少地方还把青少年集邮誉为“希望工程”,引导他们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由此也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收益最大的集邮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