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近朱 1945年生于天津,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市集邮协会副会长。1952年开始集邮,主集新中国邮品以及世界各国音乐专题邮品。编组的专题邮集《维也纳的音乐故事》、《贝多芬之魂》获全国邮展金奖、国际邮展镀金奖、世界邮展大银奖。极限邮集《西方音乐500年》获全国邮展大镀金奖加特别奖、国际邮展大镀金奖。
早在1989年,李近朱就提出“从文化角度、以文化价值来看待集邮活动”。1994年,他又提出“集邮首先是一种文化活动”。在2005年5月全国“弘扬集邮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研讨会上,他首先发言,鲜明地阐述了文化是集邮的本质,经济是集邮的特征的观点,并提出“确立文化在集邮中的主体地位”。
其实,集邮的文化属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多年来李近朱一直在为此而“鼓与呼”,那就难能可贵了。
(一)说到“文”人,首先来看看李近朱先生在集邮领域的建树。
1989年,全国邮展中他的专题邮集《维也纳的音乐故事》第一次亮相,便以浸透了文化气息的精巧构思和较丰富的邮品,获取了镀金奖。此后十年,几经增删、修改,直到1999年北京世界邮展,这部邮集在国内外先后获过大银奖、镀金奖、金奖。在这十年中,他又组集过《贝多芬之魂》,在国内外邮展获过银奖、金奖加特别奖等奖项。这两部邮集成为上个世纪我国文化性专题邮集中的佼佼者。
进入21世纪,李近朱移师极限集邮领域,专事收集世界各国音乐家极限片。五年以来,已收集到自1922年以来各国所发行音乐家邮票的大部分极限片,并在2004年出版了《明信片•西方音乐》一书。在2006年太原¬全国邮展上,李近朱编组的极限类邮集《西方音乐500年》获最高奖大镀金奖加特别奖。而后,这部邮集又在2007年泰国国际邮展上获大镀金奖。
李近朱的专题邮集《维也纳的音乐故事》、《贝多芬之魂》和极限类邮集《西方音乐500年》,是他以音乐为题编组的三部彰显高雅文化艺术的“文”气很足的邮集作品。他历来认为,编组邮集不是制作,而是创作,是集邮这个集藏领域里的文化性创作。
说到著作,这是集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用文字阐释集邮,“文”味更浓郁。李近朱在集邮与编组邮集的过程中,笔耕勤奋。几十年来,他发表过百余篇文章,阐释专题邮集的编组体会,以邮票上的信息传播音乐文化知识,并撰写专著,出版过《邮票中的音乐世界》、《邮说西方音乐史话》等5本邮书,累计近百万言。
说到邮集邮书邮文上的建树,在李近朱先生的思路与文字中透视出的,是一个字,那就是“文”。友人在为他的书作序时写道:“李近朱先生集邮数十年,其成果不在于藏品甚丰,重要的是他坚持了集邮走向文化的定位”。
(二)对于李近朱先生集邮历程作一个简要回顾,或许能够更多地感受到他在集邮中对于文化的追求。还是在孩提时代,朴质隽永的新中国早期邮票以及五六十年代苏联和东欧邮票引起了他的兴趣。
开始集邮的时候,正是他坐在小学五年级课桌上的时刻。一次,考试中有太平天国起义的年份,他竟然不是从课本上得知,而是从邮票发行年份上,信笔写上了正确的答案—1851年。
此刻,他悟到了集邮与知识的密切关系。于是,收集邮票与查阅邮票上的知识,成为他持续至今的一个积习。这种积习使他在整个集邮生涯中认定,集邮的重点在于搜寻其中的文化含量。
“文革”十年,一切文化活动都停滞下来了。李近朱也暂停了他的集邮活动。
1980年《集邮》杂志复刊。于是,他读了,也重新打开自己残存的邮册。
1986年,他开始确定音乐专题集邮的方向。以后三年,他无论出差,还是出国,业余时间全被集邮占据。在国内,除邮市之外,凡有可能提供邮品的朋友,他总是登门拜访,一枚枚寻求;在国外,巴黎、布鲁赛尔、柏林、莫斯科、东京、维也纳等地的邮街邮市,多次留下他寻邮的身影。他说,其实集邮的兴趣与乐趣,动力与毅力,就来自于孜孜不倦的寻寻觅觅之中。
三年时间并不长,他的纪事本中记载了从最初有音乐家邮品520项,跃到了1600多项。一种满足感使他注目到了邮集的编组。
1989年中华全国邮展即将举行。此前,北京集邮协会举办过一个小范围邮展。他把自己的音乐家封片集中了一下,编了一个《封片中的音乐家》邮集,满怀信心参展,并悄悄观看,结果没有展出。邮集名落孙山,没有选中,被退回来。
纠其原因,在于邮品单一,没有思路。属资料性堆积,不具专题邮集要求。于是他明白,组集不是收集,其中大有学问。看资料,学习其他邮集,使他悟到一条,即用邮品讲故事。有时,思路是一通百通的。
于是,他调动了自己是电视专题片编导的优势,采用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选题,叫做《维也纳的音乐故事》。即以一个西方音乐之都为载体把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作品,重要事件以讲故事方式纳入其中。
在邮集的修改与提高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专题邮集要时时瞄向与世界接轨的大方向。在邮品中,要以多样化为基础,提高邮品档次。
1999年,上个世纪的最后一个秋日。当人们翘首期盼“北京世界邮展”落下帷幕,金灿灿的奖±¬各有其主,距发奖还有四五个小时,奥地利国际征集员Kurt Wolfsbauer先生,在找寻李近朱先生几日之后,终于在8月30日上午将一只将银质纪念杯送给了他。因为李近朱的邮集选题为《维也纳的音乐故事》,那位来自维也纳的奥地利国际征集员,才以感激与敬佩之情把银杯¬赠送给了这位以其故国故土音乐传统为题制作邮集的中国集邮家。
(三)李近朱先生2004年被选为北京市集邮协会副会长,2007年当选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这以后他更利用各种会议及展览的机会,与邮友们商谈各类集邮议题。从各种邮展规章的制定,到专题集邮的各种问题的研讨,从集邮协会的年度工作计划,到展览会中与同行的广泛交流。他把不多的业余时间多运用到邮事中来。在他出差的途中还撰写了四千字关于集邮文化研讨会的发言稿。
在他退休之时,较系统的思考了集邮的现状、集邮的属性与功能等问题,连续发表了《断想“低回”》、《“高端切入”说》、《集邮“动力”说》、《集邮“三重归位”说》、《关于邮票设计的思考》等多篇文章,提出一些带有创见性的观点。但他落笔的核心依然是围绕着集邮的文化属性作文章。
他自诩是一位普通的集邮爱好者;集邮界说,他是一个在邮坛上大声疾呼“集邮文化”的“文”人。
十几年中,他以音乐为题从事专题集邮,让他更明确了一种观点,集邮应是传播文化一种途径。人们可以通过集邮走向音乐,让集邮这一高雅爱好与音乐这一高雅艺术接壤,以集邮再辅一座通向音乐殿堂的桥梁。因此,文化应当是集邮一个最可宝贵的“资源”。
人们说,李近朱有三个世界。在电视世界中,他是《话说长江》、《大京九》、《庐山》、《再说长江》等获国家级大奖的电视片的编导、总编导,在荧屏中人称“大腕”,成就斐然。在音乐世界中,他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又发表几百篇文章;并制作过普及交响音乐的52集专题节目《感受交响音乐》,又是撰稿人又是总编导。在邮票世界中,他又是中国专题集邮领域的一位有所建树与成就的集邮家,其相关著述及文章也影响较大,人们又称他是一位有文化内涵的集邮家。
此刻,人们要问,他哪里来的智慧、精力与时间?他说,兴趣与爱好就是加油站。有了这个动力,你可以学,你可以想,你也可以去挤出“24小时”之外时间去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