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由于中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历经了近5000年漫长岁月,所以其形制轻重不一,品种也相当繁杂。就拿我们祖先最初所使用的贝币来讲,就有海贝、贝、骨贝、蚌贝、陶贝、石贝、玉贝、铜贝、铅贝及银贝、金贝和鎏金贝之分。紧随其后的布币和刀币虽形式不多,但其各类铭文却相当丰富。至于春秋战国后期,至秦至汉以后2000多年来的方孔圆钱的种类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在这浩如烟海的古钱之中,既有以桥足半釿布、三孔布、博山刀和晋阳匕为代表的古泉50名珍,更有以铜质方孔为基础的常品和异品,当然还有充满吉语的花钱和名贵的金银币。这之中“古钱四珍”当是珍中之珍。
第一珍:国宝金匮。“国宝金匮直万”是新莽时期的钱币,存世极少,迄今仅发现四枚,堪称中国古钱的大珍。其钱体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圆形方孔,篆书直读“国宝金匮”,下半部分为一铲形,篆书“直方”二字。钱造型独特,书法古朴浑厚。仅存四枚中,已知其一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枚为上海钱币收藏家张叔驯所得,据说张氏解放前移居美国时,已将珍品带走。
第二珍:大泉五千。《三四志 吴志》中有吴铸造“大泉五千”的记载,但此后千余年难见其踪迹。1912年初,江浙铁路人在修筑杭甬铁路时,挖掘出一枚“大泉五千”铁币,后为上海收藏家程文龙所存。时隔20余年钱塘江下游一农民在掘土时,又发现一枚“大泉五千”,此币辗转落入收藏家戴葆庭之手。戴生前捐给国家使国人能一睹其真容。
第三珍:大齐通宝。系唐宋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所铸的铜钱。我国近代只发现了两枚。一枚缺角,号称“缺角大齐”;另一枚被人钻了四个小孔,叫做“四眼大齐”。这两枚古钱虽说残缺,却是稀世珍品,可惜的是在抗战时期它们被国人带出国外,至今仍下落不明。
第四珍:天显通宝。是辽太宗天显年间所铸,迄今存世仅见一枚,堪称海内孤品。1935年12月1日,钱币收藏家骆泽以100大洋的价格从北京一修房工手中购得此币。1942年,骆泽又以3000大洋的价格将这枚“天显通宝”卖给日本东洋货币协会干事小川浩。从此,这枚国宝级古钱孤品便落入东瀛。
面对年代如此久远,品种如此复杂,又名珍倍出的中国历代古钱,我们又该如何鉴赏与收藏呢?
收藏与投资古钱币,增强辨伪能力是重要的前题。由于中国古钱珍品较多,且价格颇高,所以各朝各代都有作伪者。辩伪,除了要精通古钱币所书文字、铸行年代、所用材质、品类版别,还要懂得它的币身锈色、历史渊源、品读方式、发行背景,甚至能从叩击声音、锈蚀味道上去考察。
鉴定古钱币较为常见的方法主要有:
①沸水烧煮法:古钱币上往往附着红锈、真钱锈附着力比较强,所以凡是遇到有疑问的古钱,可以把它们放入水中烧煮30分钟左右,经烧煮后,锈脱离的是伪品,真品的锈不易脱离。
②钢针测试法:古钱的真锈不仅附着力强而且比较坚硬,把钢针尖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钢针会倒下去。如果是伪品,由于假锈中掺入粘合剂之类的东西,具有轻弹性,钢针不易倒下。
③辨声法:古钱币距今年代越久,声音越闷,年代越近,声音越清脆。
④观察铜色法:一般古钱的材质有红铜、青铜、黄铜之分。明代以前没有黄铜币,明代以前的钱币大都由青铜铸成。青铜钱币容易断裂,黄铜钱币则不易断裂。
⑤比较版别法:中国古钱由手工铸造,即使用来铸钱的母钱也是用手工雕刻而成,所以各枚钱币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一批珍品,它们的版别一模一样,甚至局部的缺陷也丝毫不差,就应怀疑有作伪的可能。上述是五种常见的古钱珍品辨伪方法。近年市场上发现不少制作手段十分“高明”的伪品,例如,将两枚真钱,移花接木拼成一种珍贵古币;用现代微型磨床和微型铣床加工使其变成另一种珍品,这些都比较难辨别,所以收藏需要时时保持高度警惕,多接触古钱币实物,不断积累鉴别古钱币的实践经验,以免在收藏活动中蒙受损失。
投资古钱币历来风险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其效益也是巨大的。目前古钱币市场上的常见品或少见品的存世量与当前的需求量基本持平,其价格比较稳定。而较稀见的中高档品虽价格较高,但需者甚多,往往供不应求,其又常常受到窑藏出土和伪品充世,特别是藏品品相的影响,因此价格常常浮动不定。
通常古钱币品相的衡定标准有如下几项:
一、美品。正、背面轮廓完整、文字清晰,无论生坑与熟坑泉品其锈色和包浆均自然,属良品中之最好品相者。
二、近美品。轮廓允许有因移范所引起的不规则或偏移,允许有不影响整体品相的极小缺损和极小裂纹,地张允许有因铸造原因产生的很小漏孔;文字完整、字口间允许有因铸造和使用磨损所造成的轻微粘连或混沌;主要品相面(一般指有文字面,对于两面有文字的古钱则以主要特征面——背面为主)的品相基本达到美。
三、上品。轮廓允许有较小缺损和裂纹,但不能伤及文字,地张允许有较小漏孔;文字完整,字口允许有较小粘连和混沌;主要品相面的品相基本达到近美。原则上属于个人收藏最低品相。
四、近上品。允许有小缺损和裂纹,裂纹可以延至文字,地张允许有小漏孔;文字允许有不多于两处的断笔,字口(特征字——如会昌开元的背字)允许有因粘连和混沌而只显现轮廓现象;主要品相面基本达到上。对于中、低档古钱属于临时替代或过渡品,对于高档古钱可以留。
五、中品 缺损或断裂后粘,文字及特征字均能辨析,可以有漏孔。一般中品以下的古钱币就不宜收藏了,但对于高档泉和珍稀泉可以收藏。
搜集、收藏、研究中国古钱币,我们可按如下方法进行:
1、由易到难,从常品入手。古钱币虽行用年代久远,但也并不是个个都十分珍贵。如一些贝币、五铢、开元和明朝以后铸行的许多行用钱,其市场价也就是0.5元-100元左右,集上百种很容易。待自己知识长了,辨伪能力强了,再往深里走也不迟。
2、由表及里,从知识入手。古钱收藏伊始,切不要急于求全、求珍。首先应弄清郭、穿、肉、锈色、常品、异品、地域、铸局等常识性问题。最好准备一些经常可查阅的书籍,如马定祥先生批注的《历史古钱图说》等。并常去市场走一走,常将古钱过过眼、过过手,但不一定要买,主要是长长见识。
3、由浅到深,从比较入手。古钱币大都有常品和异品之分。常品就是一般的行用钱。异品中有雕母、母钱和不同版别的特殊品。同样年号与同样宝文的古钱,因铸造钱局不同、比值大小不同、版别不同、价值也有很大差距。如同是一枚“嘉靖通宝”,常品才10元左右,而雕母却要在50万元以上。
什么是雕母呢?雕母钱是用精铜手工雕制、供铸钱使用的实物样板钱。它与钱样不同之处在于钱样是准备报批未经审定,而母钱是已经朝廷审核同意、批准的雕造之物。母钱的特征:钱径比同样版别的流通钱略大,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比同版别的流通钱劲瘦,钱穿和内廓颇工整。雕母钱雕工绝精,其雕刻痕迹按规范已全部修饰干净,丝毫看不出雕琢痕迹,地张光洁如镜,达到刀工尽化程度,可见当时朝廷对雕母技术规范要求之高。钱文第一笔划都非常清晰,钱币的轮脊(外廓边缘)光滑而有拔模斜度。雕母钱的铜质绝非一般青铜与黄铜,精细的质地比其他铜质更胜一筹,放在一般钱币中,便有“鹤立鸡群”之感,气势磅礴,传神而有韵致。
据史书记载,现今发现最早的雕母钱,为“大元国宝”铅质光背当十钱样,其文字精细、制作版式、大小厚薄,与金代“泰和重宝”当十钱如出一辙。据说,该币刻成本拟铸钱流通,但因“国宝”两字不适合做货币,后改铸“大元通宝”当十八思巴文钱。
雕母钱质材有铜、锡、石之分,以铜为最多,大部分为黄铜与青铜,但铜质十分精致。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嘉靖通宝”背十一两大钱,其文字之精,品相之佳,是钱中之王,弥足珍贵。
古钱币收藏是当今一大热门,但要想收全中国的古钱币,几乎是不可能的。何不换个方法来收集呢?花钱不多,趣味盎然,何乐而不为?
一、编年收集法。就是按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线索收集,每个朝代收一二枚,从贝币到宣统通宝,不分大钱、小钱,挑价格合适的。如先秦部分可收明刀、小型方足布、战国小半两;宋钱中小平钱贵的的可换成便宜的折二、折三钱;有些朝代都是珍钱,如靖康、纯熙,就跳过去。花费不多,而且还可以不断补充。这样的收集法能使你得到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国货币“全集”,中国历史会形象地展现在你面前。
二、断代收集法。选择一个朝代,专门收集。或唐,或宋,或明,或清。还可以把范围划得更小,如北宋、南宋、康熙、咸丰。这样可以对某个王朝的货币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推而广之,慢慢扩充。
三、钱文收集法。我国钱币上有文字的历史很早,几乎包容了全部字体,金文、大篆、小篆、九曲篆、真、隶、楷、行、草等,而且大都为名人墨迹,风格各异。秦汉的随意,唐人的大度,两宋的秀逸,明清的笨拙和刻板,同一种字体还有不同版式,可谓洋洋大观。因此,按钱文收集古钱也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方法。对于喜欢书法的朋友,这样的收集肯定大有兴趣和益处。
四、单一品种收集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人喜欢大钱,有人喜欢小平钱,有人喜欢红钱,有人喜欢花钱。每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也可以和前面的几种方法结合,如专收南宋小平,专收咸丰大钱。但确定目标时要权衡自己的经济能力,否则会导致半途而废。
五、拓片收集法。在你经手的钱币中,有些是你无力购买的,你可能采取拓印的方法,留下它的倩容。拓片富有金石韵味,是很好的小型艺术品,既可欣赏,又可弥补藏品不足,还留下了可供研究的资料。拓印钱币,费时费力,但其过程却充满乐趣。现在有人还用复印机复印钱币,可得到有立体感的图象。不过通体锈蚀的钱效果不佳。
六、工艺收集法。把几枚大小、制型不同的古钱币按适当方式排列,衬以丝绒或绸缎,配上精致的镜框,就成为一件品位很高的艺术品。装点书房、卧室、既富现代气息,又古意盎然,别有风味。也是赠送亲友的好礼品。镜框可大可小,钱币可多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