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邮票 >> 邮票的故事 >> 邮学观微录之二十四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邮票 >> 邮票的故事 >> 邮学观微录之二十四

邮学观微录之二十四

作者:佚名      邮票的故事编辑:admin     
先从台湾经济货币的沿革来检讨。李颂平氏在其《台湾邮票史话》一文中称:“当时台湾币制,为每圆值官钱七百廿文,每银元重七钱二分,即每两银为官钱一千文,三分银值卅文,五分银值五十文。而台湾商函每件重一两以内,每站收费廿文,故三分银票与五分银票系不切实用,乃有改在英国印制面值廿文之龙马票之决定。”为此需确定当时台湾“银元”与“制钱”的实况。我曾就清人著作,若郁定河的《裨海记游》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江日升著《台湾外记》康熙四十三年(一七○四年),巡台御史黄叔璥著《赤嵌笔谈》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及《续修台湾府志》等书,加以考证,悉郑成功后官府岁入支虽以银“两”为基准,但民间自荷人入据时已有洋式银元,俗称“番钱”,几成主币。(<图1>)   我国自铸的银元,始于光绪十四年,是在广东仿外币铸造的“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颇似日银,统称“龙银”。惟因初铸未久,在台流通稀少。但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台湾先有自铸洋式圆银,统称“六八银元”,即库平重六钱八分,含纯银品质实高于“黑银”,市上未因此而定价值,结果多遭熔化。  “制钱”乃仿户部所铸的样钱,由各省铸造发行的正规铜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代铸的,质地较优,称“好钱”,嘉、道、咸、同年代铸的,质地较劣,称“ 歹钱”或“呆钱”,视同私钱。台故儒连雅堂所著《台湾通史》第九卷“度支志”(页一六三称:在康熙廿七年起奏铸,至卅一年停铸的“台湾康熙通宝”,每贯不及六斤,铸多日贱,银一两竟兑三四千文。据张庸吾氏《清季台湾货币考》)中所论,可见铜钱在台湾,原则上是按秤量制,以铜的价值为基准,故与银元间的兑换率,在一对一○二○文或三○文到一五○○文间。按钱的好歹程度而定,再计单位,当时台湾官铸铜钱,虽是国定通货,也不例外,惟挑剔不严。据此,与李氏所论,似有出入商榷之处。  再考龙马票加盖有“洋五点”及“洋壹角”等,李氏释“点”即闽语的“分”,我认为意似未尽。经查前人所记,及苏震撰“光复前台湾货币制度之演变”等诸文,皆提及清代流通的小额辅助银币,称“钱仔银”,“角”以下有所谓“五点银”,竟也是最小的银货币,据考当时流通的“角”及“点”,部份系一八九○年广东所铸。部份即香港的“仙”,有廿,十,五仙三种,及一八九二至九三年间在台北机器局所铸的为大宗,台粤两地所铸的为两角、一角,五点各三种,大致等值通用,香港所铸约在九折。此种小额银币,不能完全以今日的辅币视之,因银元与银角皆个别独立的货币,无一定的兑换率。  连著《通史》中有称“点”为“尖”的,若“四角四尖”等,我曾求教于省籍父老,台语的“尖”即为“钱”,意与“点”同,惟此“尖”非我国的“制钱”,乃传自日制的货币“钱Sen”,相等于“分”或“仙”,即英文的Cent。这与大陆海关邮票上以纹银“两”“银”计算的“分银Candarin”面值性质不同。  准此,可证龙马票及加盖的面值,适与一八九○年后台地通用货币情况相符,其时与台北到基隆铁路兴建的史实物合,“洋五点”信非合制钱卅六文,“五点银”的价值最少可能在五六十文以上,如认每函每站廿文的邮资,衡量台北到锡口(今台北市松山)一站的火车票价仅“五点”为奇廉,实则还是较邮资高出数倍,我人无可否认,刘制邮政“站票”的资例,原也太贵了。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