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30周年的日子里,回望难以忘怀的集邮历程,其中重要一笔就是协会对于邮集的栽培和哺育。特别是在专题集邮领域,北京市集邮协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个纪念性的日子里,我从30年专题集邮的发展轨迹中,梳理出三个重要的观念,加以阐述,以资纪念。
专题集邮在所有的集邮类别中,是一个普及性强、趣味性大、文化性高的集邮类别。在编组邮集中,已经有着诸多的宏观的和微观的论述。但我以为,此间还有一些在时间和实践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的观念值得我们关注。观念,往往是实际操作的前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这不是空泛的论说,而是基于专题集邮和编组专题邮集的实践生发而出的观念。我们不应当低估“观念”的实际作用与意义。
(一)
专题集邮和编组专题邮集,要有“发展观念”。这个观念要求我们从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专题集邮和专题邮集前行的轨迹,唯此,我们方可有远见的实施专题集邮和编组专题邮集的种种行为。
中国集邮活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复苏之后,专题集邮这个最贴近广大集邮者的集邮形式,走过了20多年的实践之路,现正日愈走向世界,与国际上高水准的专题邮集相媲美。
几乎在每一次不同层次举办的专题集邮展览上,邮集的全面展示,皆犹如一个横断面,真切的反映了20年来我国专题集邮和专题邮集组集的发展轨迹。
20年来,在专题邮集的选题上,视野更开阔了,视角更独特了;从概念化、资料化的标题正向个性化、故事化的题目以及更具时代色彩的创新型选题演进。
而在专题邮品素材的运用与构成上,则显示出了从单一化,到多样性,到珍罕度与多样性结合的三个显明的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专题邮集在邮品的运用上以邮票和封片为主体,伴以少量的戳记。票、封、片、戳,构成了邮集素材单一化的构成。翻开当年中国专题邮集在国际上、世界上获奖的名单,可以看到奖次基本上在银与铜之间。那时,刚刚开放的中国在世界邮坛上正在蹒跚起步。
在现在举办的大型专题邮展中,依然停留在邮品单一化阶段的邮集已经几乎不见踪影了。当然,在一些基层的邮展上,在一些初涉邮集编组者的邮集中,还是可以看到专题集邮初始阶段的遗痕。应当说,现时这一类邮集尽管不多,但却能让人们在比较中直观的看到专题集邮与专题邮集组集的发展轨迹,这也是难得的。
很快,国际邮展与世界邮展的信息传了进来。敏感而聪慧的中国集邮家很快就把住了专题邮集提高水准的“脉”。在很长一个阶段,有一个名词不离人口,那就是“多样性”。那时,集邮素材的多样成为中国专题集邮者所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专题邮集所聚焦的方向,就是集邮素材的“多样化”。那时,注重邮品“面”上种类数量的多寡,或多或少带有片面追求“多样”的倾向;忽视的是对于邮品“点”上的深入的研讨和开掘。同时,对于国际上已经有了多样化与珍罕度并举的局面,没有“跟进”。当年,同是音乐邮集的《维也纳的音乐故事》和《走进贝多芬》,前者着力于邮集素材的“多样化”,后者在此基础上又在邮集素材“珍罕度”上作了种种努力,两者虽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两部音乐邮集却标志了专题素材运用上的两个阶段,即从“多样性”向“珍罕度”的转换。应当说,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中,停留在素材“多样”且“珍罕”不足的邮集,还是比较多的;这就是专题集邮又一个阶段的发展轨迹的特征。
可喜的是,在近年来邮展上“沾金”的专题邮集大多已经在“珍罕度”与“多样性”的结合上,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实力和愈增的潜力,而成为人们在邮展上的一个亮点和一个看点。
近年来出现的金奖邮集《阳光》,在邮品“多样化”的基础上显示出了邮品的“珍罕度”。如整部邮集80个贴片使用19世纪中末叶(1900年前)邮品达70余件,平均几乎一个贴片一枚。
在邮展中,会有不同层次的专题邮集的展示,这不仅显示出中国专题集邮是最具群众性的一种集邮形式,而且直观地标示出了我国专题集邮20多年来的发展轨迹,这会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我以为,这种对于专题集邮发展轨迹的认知,实际上是一种观念,我姑且称之为“发展观念”。这个观念为专题集邮的集藏和组集提供了一个参照坐标,从“发展”的视角去看待别人的和自己的邮集,则会有一个明确的进取方向。这对于我们专题集邮的进步是大有裨益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对于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准的肯定,同样重要的是,会鼓励不同水平的邮集清醒地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只有看到专题集邮和邮集从低而高的全景与前景,才会有明确的改进与提升的目的性。此外,就是在群众性的普及性的专题集邮活动中,也会有一个正确的循序渐进的方向。为此,我们应力倡专题集邮的集藏和专题邮集的编组要树立“发展观念”。
(二)
无论哪一类邮集,其最初的编组成集大抵都是从邮票开始的;以邮票为主的邮集或可就是邮集初始阶段的一个特色。现如今,无论哪一类邮集,邮票所占的位置却渐次减少了。
最近,几次评审和观看专题邮集,那怕是一框类的专题邮集,出现了一个趋向,那就是在素材的使用上,小小邮花已经处于一隅;大型邮品已占据了主要位置。
当然,随着专题集邮的发展,邮品素材在不断开拓中已经“多样化”了,邮票以外的邮品类别愈益增多增大,已是大势所趋。这些多元化的邮品素材,当然是专题信息表述的一个优势的载体,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一些专题集邮者在编组邮集时,往往忽略了对于“邮票”这个最小素材的研究与开掘。作者的注意力常常聚焦在面积大于邮票的其它素材上。其实,从历史上最初的邮集到今日获高奖的邮集,集邮素材中的“邮票”,往往会成为亮点。因此,在专题邮集的编组中,现在是到了要强调“邮票意识”的时候了。
事实也是,一些获高奖次的专题邮集,外国的,我国的,作者对于“邮票”的使用,堪为典范者比比皆是。中国集邮家柯愈劲先生的专题邮集《石油与天然气》,以丰富的邮品讲述了能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邮集在专题信息上和集邮知识上特别强化了对于“邮票”这一素材的研究。如在叙述公元前6000年拜火教的信息时,作者运用了1919年阿塞拜疆共和国两种普票计13枚,在一个贴片上进行了变体的深入研究。又如:利比亚的一枚近代油气邮票,作者竟从中细致的挖掘出了九个专题信息。再如:作者还结合专题信息的表述,使用了12枚美国蜡烛邮票,进行变体研究。在这部邮集中,凡邮票出现总是伴随着延伸的品种:如变体、错体、印样、图稿等等。
在这样一类专题邮集中,邮票这一最普通邮品素材的使用,给评审员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作者不放弃对于最小的也是最普通的集邮素材的使用。这就是鲜明的“邮票意识”。同时,在如何运用“邮票”上,邮集的作者往往会把“传统集邮”方式移易到专题集邮中来,这就是一种重要的主动开掘意识。这一点在运用邮票这一小小素材时,尤为重要。
在专题邮集中使用“邮票”,特别是以“传统集邮”方式使用,必须以专题信息的表达为前提,而不单纯是邮识上的展示与研究。记得,在“北京2011专题集邮邀请展”上,上海一位专题邮集《瀑布》的作者与我交流,我提出了中国普票“黄果树瀑布”就有传统性研究的可能。一是“瀑布”的专题信息是已经确定了的;二是这枚面值3分的普票,在版式、变体等领域皆有收集和研究的空间。作者同意我的建议。虽然这个建议的效果还有待于验证,但以专题邮集中的“邮票意识”开拓邮集的专题知识和显示邮票素材的“珍罕度”,却是很有前景的。
这里,我强调了专题邮集中的“邮票”素材,并不贬低其他“多样化”素材的使用。实际讲来,一部专题邮集80或120贴片,素材的“多样化”是必然的;撑起邮集的主要素材往往也是非邮票的邮品。然而,目前在专题邮集“多样化”的邮品素材中,或多或少已经有了忽视集邮之本——“邮票”的迹象。因此,我们还是要多元邮品中强化一下集邮的“老祖宗”——“邮票”;何况,在专题集邮中“邮票”已然有不少在展示专题信息上和集邮知识研究上的成功范例。
而今提出专题邮集的“邮票意识”这个观念,这既是为开掘“邮票”潜力展开一个空间,也是在专题邮集中对于集邮之本——“邮票”的一个回归。
相信在专题集邮领域,小小邮票会有开阔的丰富的表现天地的。
(三)
十几年前,我曾想到一段话——
“集邮,是娱乐,更是文化;邮集,是制作,更是创作”。
关于集邮的文化属性,这个题目已是说过许多的“老生常谈”了。关于集邮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邮集,这里所说的“创作”,其实是邮集编组中的一个重要的观念,特别是在为数众多的集邮者所青睐的专题集邮和专题邮集中,一定要有“创作观念”。
前不久,在“北京2011专题集邮邀请展”上,罗贻声先生的专题邮集,标题从原来的《铁路线路》,改为《欢迎参观我的铁路博物馆》。不少人认为这个标题改的有些复杂和牵强。但作者依然用了这个题目参加了“2011日本世界邮展”,并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实践验证了这个题目改的好。
由此可以看到,专题邮集的编组是需要有一点开放的感性的“创作”色彩的。给一些直白的概念化的题目加以艺术性构想与创意是完全必要的,有时效果也是好的。在邮集编组的构思中,或是借用一个空间,或是虚拟一种氛围,或是选择人格化“第一人称”的视角,或是设置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框架,等等,都会在专题邮集的有限天地中,别出心裁的有个性特点的展开自己专题集藏所表达的专题信息和邮识信息。
而在邮集中出现的那个虚拟的“铁路博物馆”,就将枯燥的科技概念名词和冷冰冰的铁路线路实体化生动化了,也形象化了;一个虚拟的美好想象环境,构成了一个人格化引领人们步入和走出的线索,具有了将生硬的铁路线路信息“软化”处理的可能。
这种将邮品所提供的既有的不变的专题信息,作了精心的巧妙的人为化的处理,改换一个思路或角度来叙述,以我来看,这就是专题邮集中“创作观念”的体现。
“创作观念”在专题邮集题目的确定上,在对于题目的解析与拓展上,在因题而生的信息的表达与叙述上,在集邮知识的运用与诠释上,都要加进作者的构思与创意;而不是根据自己集藏的素材或一般的专题知识简单直白的加以命名。
“创作观念”所体现的,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对于专题信息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借助于文化性的或艺术化的想象与构思,而为邮集创造出一种独树一帜的新颖的面貌。因此,在专题邮集编组时,应当在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的基础上,开阔思路,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艺术感觉,以创作一部文化性作品的高度来策划和编组自己的邮集。
“创作观念”在专题邮集中有多元化的体现。有的在题目的认定上,有的在叙述的方式上,有的在细节的表达上,还有的就是在邮集的结尾或开头上,等等。像王宏伟先生的专题邮集就是一个字《水》,这仅仅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概念;但却在诗意的前言中体现出了文学化的“创作观念”,那就是将“水”的条理明晰的概念融汇到了感性的叙事之中。而我的专题邮集《维也纳的音乐故事》,则是将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纳入到了一个城市中,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的空间,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一部相对完整的西方音乐发展史。
专题邮集和其他类别的邮集相较,更带有感性色彩,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基于这个特点,专题邮集的编组尤其需要有一种开阔的灵活的感性化的发挥和构想,不把邮集作为纯粹理性的概念化的信息堆砌和罗列,而是加入作者的丰富的想象与创意。这就是专题邮集编组中的“创作观念”。以此为要,便可从浩繁的专题信息中,寻找出生动的有新意的语境,而使专题邮集别具风采和特色。力倡“创作观念”,在专题邮集编组中不仅仅在于加分与否,重要的是思路通了,一通百通。在“创作观念”的引领下,终会创作出而不是编组出更多的更精彩的高水平的邮集来。
在专题集邮集藏和专题邮集编组中,“发展观念”是一个在比较学意义上的直观的参照,这可以为人们定位方向,将自己的集藏和组集纳入到理性的客观的水准上来。“邮票意识”,也作为一种观念,则会让我们回归到集邮的本真与初始,会有更大的难度去开掘专题集邮素材的空间,使邮集有着更纯粹的质地和品味。“创作观念”是一个在专题信息和专题邮识上去寻找一个更艺术化更美感更生动的叙述方法,是专题集邮和专题邮集真正有着拉近受众的魅力和潜力。
这三个观念,应当在专题集邮和专题邮集中加以强化和力倡,这将是提高集邮水平的一个前提和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