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藏骗术漫谈 7
歌舞升平背后的马甲做局术
金证券特约作者 贞华
人类的心理现象,是一个谜,有时还显得相当有趣。从众心理,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有趣的从众异象
有位国外心理学家曾经作过一个著名的测试。找来三五个志愿者,站在闹市区,一起抬头向上看,边看还边煞有介事地小声议论,结果没出多久,周围就聚集了好多路人,大家一起都停下来抬头往上看,虽然大家看了半天什么也没看到,但就是没几个愿意果断离开的,直到警察接到报警赶来疏导交通,人群才悻悻散去。
在国内闹非典那阵子,电视新闻中也曾报道过一个典型的消息。有个记者跑去采访排长队购碘盐的中年妇女,问她从哪里听说碘盐可以防治非典,那位中年妇女答非所问道——啊,原来这是排队买盐啊,昨天家里已买过十包了呢。最终,她在周围人一片哄笑中,自己不好意思地笑着跑开了。
可见,从众心理有时力量很强大,会直接导致一些不可理喻行为的发生。其实,这样的从众故事,在我们身边也无时无刻不正在发生着:股民在多数时间内总是买涨不买跌,买房人对房价也总是追升不追降,就连一般人吃饭也倾向于挑选人多扎堆的店,甚至中国式过马路也能看到这样的从众影子……不一而足。
“稀里糊涂落槌记”
事同此理,人同此心。古玩网上的很多骗子卖家,对此早就驾轻就熟了。
为了营造利于行骗的从众氛围,他们往往会在同一个古玩交易网站注册多个用户名,然后对自己的卖品进行一系列“炒作”。有的是在“藏品交流帖”中,轮番跟帖“自问”“自答”,从而提升卖品档次,专等那些收藏精品的买家主动前来联系,再相机下套。
有的则是在“普通交易帖”中制造一轮轮的虚假报价营造抢手假象,从而给不明就里的普通买家造成一种紧迫感,于是冒冒失失报出高价,等买家一出价,卖家第一时间就点击“成交”,正如赵本山小品中所谓的“稀里糊涂落槌记”。
再看一个网络卖家的例子,他最少有五六个不同的ID。他的做法是:比较好的藏品全放在主打ID中销售,以提高自己信誉和知名度;而一般有些猫腻的东西就用别的ID出售。此时为了打消买家的顾虑,他往往会主动用高知名度的主打ID第一个跟帖,对这些有猫腻的商品作出“既有虚假夸赞但又没有把柄可抓”的评价,然后再用其他ID密集展开一次次报价,让不明就里的买家稀里糊涂跟风报价。由于一旦双方达成成交,网站系统会让双方看到对方的邮政信息,所以若此时是主打ID的老客户“入瓮”,他就会主动关闭交易,而重新等待陌生客户的报价。所以,此类骗局若不是长时间泡在网络上,一般人是不太容易看出门道来的。
电视收藏集体“发昏”
实战中,保持冷静,克服过分的交易冲动,也是另一个需要买家好好修炼的环节。
在有些电视类收藏节目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件拍品在买家第一轮报价之后,卖家有权询问其中任意三个买家的出价,此时有些被问到的买家的第一轮出价其实是非常低的,这说明着他们本来对这个拍品是没有太高兴趣的。
一旦此时持宝人选择“现场竞价拍卖”的方式来进行最后的成交,在“惊心动魄”、“七荤八素”的背景音乐鼓噪下,拍卖竞价往往随之节节攀高。此时,不少买家开始出现明显的集体性“头脑发热”,往往最后出到最高价的,正是在第一轮中出价低迷的那些买家。
当主持人事后询问坐镇的估价专家如何评价此轮交易时,专家老师总是泛泛就藏品谈上几句,继而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在以后在此类竞价交易中,一定要保持清醒冷静,冲动永远是魔鬼。
淡然面对,警惕“马甲”
从实战角度,其实要想成功鉴别远离从众陷阱也有一些小的技巧。首先,对于在“交流鉴赏帖”中总是喜欢主动留下各种联系方式的卖家,买家朋友脑子里一定要多绷一根弦,因为骗子总是要比一般藏友更喜欢跟陌生人加强“交流”。第二,买家朋友可以在该卖家的其他“交流鉴赏帖”中看看有没有高频率出现过雷同的ID号,如果总是看到来自相同ID的正面积极评论,那就要更慎重一些了。第三,可以把这些ID号的历史交易记录也点击出来看一看,如果这些正好又是从无任何买卖交易记录的空挂客户,那就格外要防备他们是卖家的马甲了。
总之,要对付此类利用普遍心理现象进行的骗术,买家在网购中一定要注意放平心态,不要总是患得患失,即便是碰到十分中意的藏品,也要竭力做到“淡定细看,平静下单”。如果能抱持这样的心态,就可以完全避免因不冷静所带来的无谓损失了。
曾经有位资深藏家一再告诫其友人,搞收藏一定要慢慢来,如果总是不分白天晚上地惦记着,一定是不行的!现在回想起来,实是金玉良言!这里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所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有位禅师一生总是问香客同一句话,“您这匆匆忙忙地是要上哪去啊?”,也实在让不少香客悟得一些妙处。
收藏,要悟一悟;收藏,更要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