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如何辨别玉沁真伪(图)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如何辨别玉沁真伪(图)

如何辨别玉沁真伪(图)

作者:佚名      收藏知识编辑:admin     
冰裂纹 冰裂纹 冰裂纹 冰裂纹 玻璃光(汉) 玻璃光(汉)

  山东 朱纪 沁相

  古玉久埋地下会出现种种变化,玉的有些外观和内在变化并不是矿物化学所致,甚至不是沁,古人不明其究竟,或者加以神秘化,或者出自主观臆想,让人不知所云,知其成因的尚可理解,一些似沁非沁的玉色变化还必须依据现代的科技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的详细资料来认识辨明。如下:玉的变化在此姑且称它为沁相。

  冰裂纹:是因玉质本身在内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绺裂,在自然环境中年深日久的作用下,加之其他物质缓慢浸染,绺裂纹会日渐明显,颜色也会逐渐加深,有向周围扩散的现象。沁纹多呈凹陷现象,边缘呈锯齿状,这种冰裂纹目视可见,抚之无痕,走向呈斜开片,边缘圆钝,抚之无刺手感觉,看不出明显的缝隙。沁纹有呈同向排列,有呈不规则网状结构延伸,有如树枝状结构延伸,分别被冠以“乱柴纹”、“蚂蚁脚”等形象比喻。

  牛毛纹: 古玉有时会存在一些随机分布、纤细飘逸、如丝如缕的沁色,俗称牛毛纹。它是古玉刚开始受沁时出现的现象之一。牛毛纹的颜色以褐、棕、黄为主,偶尔还可见到黑褐、橙或赭红色,常会与土蚀痕一起出现,成为古玉真品的重要标志。玉器出现牛毛纹有以下几个特征:作伪火烧玉呈现的细纹现象;抛光的细密线条;玉器内部牛毛状棉絮形杂质;沁色中的牛毛纹现象。胶质土和沙土是牛毛纹形成的必要因素,两者缺一不可。牛毛纹除了纤细有序之外必然多少会凹陷,纤细的牛毛纹经盘玩有时会变粗变浅,在放大镜光照下会扩大成带状,可见到成色深浓的细丝或小点,因其通常位于玉质内里,是判断牛毛纹玉真品的有力证据。清代评价牛毛纹“似披麻、解索。是牛毛、铁线,淋漓酣畅、晶莹剔透,实为千年罕见矣。”

  土蚀: 也有叫“土侵、土渍、土咬、土吃”等,表征比较复杂。古书对土蚀的这些称呼显然不够严格准确,虽然玉的一些变化并非土壤侵蚀所致,但都与土有关,玉器久埋地下会产生一系列的量子化学反应,某处玉质较差或者应力较大,日积月累就会造成这一部位玉质崩蚀,或使表面的局部玉质剥落,或是应力集中部位的玉质出现细微的裂纹,由于微裂纹应力聚集,会使微裂纹逐渐扩展,成为肉眼看得见的裂纹,与“土隔、烂斑、蛀孔”有密切联系。

  “土隔”大多出现在内应力比较大、玉质比较莹澈的出土古玉中,与玉绺裂是有区别的,有绺裂的玉由于裂缝较大,地下各种杂质会随地下水渗入缝中,出土后可以清楚的看到绺裂中沉积的杂质。“土隔”发生的部位往往会不定位出现,由于形成要在玉器入土很久后才会出现,加之缝隙相对来说要细窄得多,因此“土隔”的缝中很少见到有杂质沉积的现象。玉器由于剥落部位毛躁不平,其上往往会黏有土锈,俗称“烂斑”,偶尔见到的细小而深刻的孔洞由于不成圆形,又无旋钻痕迹,故称“蛀孔”,自然的沁蛀孔往往孔径外小里大,由于孔径周围质地疏松,疏松部分已被蚀去,留下的是玉质密实的部分,会形成孔内的砂砾状物,因其直径比蛀孔要大,有的可活动但却取不出,孔壁与周围玉质之间有白化糖色扩散晕,这些状态是作伪酸蚀所达不到的。如果玉器上同时存在“土蚀斑、烂斑、土隔”等特征,这件玉器是受到土蚀的真品无疑。

  土锈: 严格意义上说,土锈不是沁,通常是粘连在玉表上的凸起有锈结构的土、朱砂、植物等。玉器上土锈存在表明系地下出土,真土锈是由晶粒状的东西结成的,分布的非常自然,其成分主要是钙、镁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之类的无机盐。它难溶于水,不能轻易洗掉,但能用硬物刮除。

  土古、传世古:出土古玉均可称为“土古”,有将入土不久就出土的称“嫩土”,土气容易消退;入土已久而出土的称“熟土”,熟土由于受底层温度、压力、土壤环境的影响往往出现土蚀、土锈、土斑等浸蚀形斑纹,有的土锈很浓厚,深入玉器肌理,刀刻亦难取净,也有把黄的沁色或带有黄沁色的玉器称为土古,土古经盘复之后可称为旧玉,称呼不很严格。未曾入土的古玉又称“传世古”,古籍解释说“玉未入土,流传世上,历年既久,故气盎然,间或有现璊斑者。”璊是指赤色的玉,除了璊斑有些传世古还会有红色如毛的纹丝,如牛毛纹斑若隐若现。明清传世的玉器常被称为传世古。传世古都有宝浆,“包浆”不是沁,是指玉器的表面由于受空气的氧化、锈蚀以及汗液的作用,长时间而自然形成的一层化合物。玉器包浆有多重色泽,表面似有一层膜,有一种陈旧感,给人以凝厚光熠的外表,其玉色也明显加深;包浆是人工的盘磨,是时间的氧化,是身体佩戴的摩擦。高古玉可以用沁和皮壳来形容,包浆其实只适合针对近代和传世玉器的形容,也只在与人体直接摩擦处和玉器的最突兀处表现的最明显,那是一种充满旧气的特殊外观,很难用文字正确描述,也是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出土的古玉有时也会表面有一层包浆,但与盘玩佩戴过的传世品不同,包浆的形成空间一个是在地下,一个是在地上,有的经过传世、随葬、再出土等几个来回,在地下形成的包浆没有把玩的痕迹,主要是土壤中的水分所致,包浆会体现出一种稳定的亚光现象,而传世把玩的包浆由于空气和手油的介入,包浆的色泽显得油光。佩戴、把玩、摆放的方式环境不同,包浆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古玉的包浆既显于外更蕴于内,千百年形成的光润不仅停留在外表而是停留在玉体,造就了一道让人不可言说的高古气质,让人沉迷其中。

  玻璃光:比较高级的玻璃光被称为“玻璃沁”。玻璃光的形成一是由于玉的硬度高,打磨的面又非常平,二是由于在碱性土壤中玉表面产生出碳酸钙的变化,当玉质中的钙被土地中的矿物溶蚀后,形成白色结晶体,覆盖其表仿佛是一层晶亮的玻璃,当玉出土后表面那层碳酸钙从玉器上剥离开,就出现一个极其光莹的面。古玉的玻璃光很柔和,一般认为只有在战国、汉代生坑出土的古玉才能见到这种光泽,有人以为是独特的抛光工艺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古玉出浆所致,其实应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视觉效果来看,战汉生坑玻璃光显得水灵。有分析,战汉玉器玻璃光是一种氧化膜,是自然形成的玉质保护层。玻璃光不易经常暴露在空气之中,空气和水分对其会有伤害,更忌手汗浸蚀。出土的生坑玻璃光明亮而不刺眼,光润柔和,变化角度看,那种深沉的颜色表面光可鉴人,内在润厚水莹,美不胜收。有玻璃光的玉器都是精选优质玉料制作,要反复摩擦,花费很多时日才能完成,据说玻璃光的工艺失传已久,从未见过有玻璃光的赝品出现过,玻璃光玉器也就显得十分珍贵而备受珍爱。

  饭糁:“糁”字的原意是饭粒,饭糁是指稀饭中胀大而未及完全化开的米粒。“饭糁”是玉器中有白斑或呈饭粒未熟透状的现象。玉器中的饭糁形似鸡骨白沁,但其不是沁而是存在于玉质内部的一种粥状白斑,形状如白色的竹花,也有人把它称作“玉花、玉英、玉液、玉雪、玉糁”等。饭糁是和田玉常见的一种先天缺陷,该处的玉质比较疏松,空隙较大,可对光线产生较强的漫射,而呈色燥白并与自然解理所形成的内部绺裂现象相随显现,边缘呈自然晕散状态,与碰撞所产生的界线分明的白痕不同。饭糁是水料白玉的肌理特征之一,不但是判断水料、水采玉的依据,还是年代久远的证明。

饭糁饭糁

  糖玉:玉中有一种颜色棕褐与糖梨外皮相似的料变体,俗称“糖玉”。糖色也不是沁,由于糖色通常都很匀净,少有浓淡变化,表明其形成要非常久远。糖色多呈烟浊感,很有可能是有机质产生的颜色,呈丝缕状的糖色玉比较少见,糖玉并不单独存在,常与青玉或白玉伴生在一起,常被用作俏雕的设计和仿冒古玉的沁色。

糖玉糖玉

  玉皮:玉皮不是沁却可做伪沁,皮色还常用来俏色玉。玉材的天然表面都结有一层壳,俗称“玉皮”,也叫“皮色”、“皮子”。玉皮是由于玉材表面暴露在大气中逐渐风化,使表面玉质发生蜕变,并与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元素发生化合置换,并发生次生的矿化作用而造成的。籽玉也常会在表面有一层皮色,是河水或地下水中的氧化铁及其他物质在漫长的岁月中沉积玉体表面的坑洼裂缝之处,它是一层十分微薄的颜色晶体,是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为三氧化二铁所致。玉皮大多在玉的局部表面,亦少有布满整体的。人们把玉皮细分成色皮、糖皮、石皮三类,通常所说的皮色并非指玉皮表面的颜色,而是指玉皮最内里与玉质紧贴在一起的那层细致缜密、有一定透光感的玉皮层的颜色。玉皮很薄,但十分匀净,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浓淡变化,最常见的玉皮色是飘散的黄色,成丝成块,或浓或淡,既有铁锈红、橙、棕黄、黄、黄褐、褐、紫褐、浅墨、黑褐等透光性较佳的颜色,也有暗红褐、黑红、浓黑褐、黑色等不透光的皮色。常冠以枣红皮、秋梨皮、洒金皮、桂花皮等等一系列美名,并以铁锈红为最美。籽玉的外皮构成可归纳为两种,一是砂眼麻皮坑原生皮,表皮布满皮肤毛孔一样的细小砂眼,犹如凹凸不平麻皮坑,有细性、粗性两种;二是色沁原生皮,是在河里受到矿物质浸润渗透而形成,不仅表皮光滑,而且会出现许多色彩变化。天然外皮又可分为风化物和铁质浸染两类,风化物一般呈浅淡黄色或白色,不透明、质软,沿裂缝呈带状分布,或在结构薄弱部位呈不规则团块状、斑点状;铁质浸染物所呈浅黄、黄、棕、暗红、黑等颜色是由其氧化程度不同决定颜色不均匀。有深浅变化,由内往外、由深变浅的过渡,黑色常以斑点状显于浸染物中心。

  古籍记载“三代之器,无论大小,未见有带有皮者,秦汉六朝之器亦不多见,唐以后即时常有之,人皆不以为贵,至清乾、嘉以来,把玩之玉专尚玉皮。”有些玉作将玉皮留下是因为“俏色”巧做的需要,有些则是为了证明其为好的籽料,而仿古玉的俏色则是为了仿冒古玉的沁色。玉皮与沁色外观上确为相似,但玉皮厚薄不匀,不像沁色有衍漫感,玉皮与玉质交接处比较生涩,不像沁色自然流畅,而且玉皮仅浮于玉表,表面凹凸不平;沁色则深入肌理表面,柔润滑净;有些玉皮特征边缘部位愈往外呈色会愈淡,沁色恰恰相反,往往在其最外缘沁色反而最深浓;再者玉作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面的突出点上,而沁色是自然形成,分布不会以刻工的意志为转移。皮色是风化外皮的遗留物,色泽是由外向里的,并会留下风化玉质的疏松状态。沁色虽然也会产生硬度变化,甚至朽化,但在以边料带皮巧做的仿古玉的有色部位是不出现的。

玉皮玉皮

  “俏色”也称“巧色”,利用玉料的各种天然色彩和纹理,巧为雕刻,利用皮色雕琢成巧色玉雕,由于皮色纯艳亮丽,弥补了玉本色品种单一的缺陷。玉作要以玉料的玉质、形状、色泽、纹理、皮色、沁色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才能做出俏丽感、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巧妙的利用皮色和巧色是玉作加分的手段。(未完待续)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