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於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雕刻艺术则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新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起源:
十八世纪中叶到末叶之间,欧洲知识分子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兴趣急速的高涨,具有严谨样式的新古典主义在罗马兴起,并迅速扩展到欧、美各地。这个运动一方面是对十八世纪前半期,具有绝对地位的巴洛克与洛可可华丽装饰性的品味而起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一些艺术家渴望重振希腊、罗马艺术的赤忱所驱。此时的文化背景是:学问的进步带来考古学上的新发现与古代知识的普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透过罗马时代的遗物认识古代文化,然而仍仅限于片断式的见解。相对于此;十八世纪远期具备更多的知识,首先开始于1784年的赫尔克莱姆的发现与1749年庞贝遗址的发掘。将历史中存在过的古代文化实态呈现出来,它为新古典主义带来冲击,有人甚至认为,这两个遗址的发掘引起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因为它为古代艺术的真面目提供了一些证据。 这些证据与知识经由德国的美术史家温克尔曼建立起新古典主义绘画审美理论。温克尔曼认为画家、雕刻家的角色在于实现超越时代民族的差异,并拥有万人所共通的“理想美”。在历史中,以最完美的形式实现这种理想美的是希腊的古代艺术,因此他主张艺术家必须以所有的希腊古代艺术为蓝本。温克尔曼这种“理想美”的美学,透过富有说服力的文章,在十八世纪中叶很快的传遍全欧洲,成为新古典主义美学所表现的思潮。
特征:
新古典主义,以探讨“理想美”为根本原理,依据古代范本追求本质性,排斥描写风俗画、风景画、肖像画等瞬间性的现实世界,而历史画,特别是取材於古代史的历史画,在官方绘画上备受重视。新古典主义,画面构成上,静态构筑比动态构图受到重视;类型的姿态比有个性的相貌受到重视。技法上,线描比色彩较被重视,理性的事物比起感官的事物,普遍的事物比特殊的事物较被喜爱。新古典主义,主张艺术必须与科学同等对待。在实际创作时,连建筑背景都必须具备考古的正确性。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大卫、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