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铜质佛像背后的“嘉靖陆年江西谅州朱井福记欧阳文虎”16个字铭文,不仅说了造像的时间、产地,连造像的作坊名称以及请佛之人的名字都留了下来。眼下,珍贵青铜器并不少见,但上面有铭文的则比较稀罕。
收藏编钟竟不听声只看文
“收藏青铜器不在于器物的大小,而在于器物上有没有铭文。即便是一件很小的杂器,有铭文也会让它身价陡增。”日前,青铜器收藏家、天津市收藏家协会会员储亚鑫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多年的一套“战汉”时期的青铜编钟。编钟的器型很小,最大的一只还没有成年人的手掌大。他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架子上,记者在一旁轻轻敲击便发出悦耳的声响。
“你可不要只听声音,7只编钟上镌刻的铭文才是最‘金贵’的部分。”储亚鑫介绍,13年前,他回到西安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在一个同学家中看到了一大一小两套编钟,大型编钟成色极佳,造型精美,但没有铭文。而小型编钟虽然个头小,但每一只上都镌刻着古文,现场听过两套编钟的“奏乐”后,明显还是大钟更胜一筹。
“看你这么喜欢,就把声乐更好的大编钟让给你啦。”老同学看出了储亚鑫的心思,决定“割爱”,“老同学,我只想要这个小的,能不能让给我?”储亚鑫的回答让老同学有些吃惊,“这……我再考虑下吧。我也喜欢这套小钟,不想卖掉……”
“青铜器收藏者一定了解铭文的价值,我猜他不会轻易出让,转天便找来了十几个大学同学和当时班上的辅导员一起帮我‘游说’,终于在离开之前成功拿下。”回忆起宝贝的来历,储亚鑫仍然十分激动。
铭文赋予青铜器历史意义
为什么收藏者对铭文如此趋之若鹜?中国青铜研究会理事李智勇认为,铭文赋予了青铜器别样的历史意义。
据介绍,在保利博物馆展出的一个“缺了盘盖”的青铜盘子“遂公盨”,虽然看似普通,但却被誉为镇馆之宝,原因是其上的铭文明确记载了大禹为民治水的历史。“夏王朝是否存在,长期以来广受争议。遂公盨上的铭文,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这样的铭文,可谓字字价值连城。”李智勇表示,铭文意味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收藏市场中,有铭文的青铜器已经形成了“单独行情”,一个字值3万元左右。
收藏者的捡漏心态不靠谱
采访时,藏友小朱拿着一只20厘米高的青铜鼎,来到李智勇家中请求鉴定。“这件东西是我花3000元‘捡漏’买来的,原先主人说是商代的。”小朱说,根据器身上刻着的铭文查阅相关资料后,他基本确定这只青铜鼎应该是商代的。
“商代的青铜器铭文都是铸成的,极少有使用工具刻字的例子。”李智勇的话给小朱当头“泼了冷水”,“西周晚期才开始出现完全刻成的铭文,而到了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了。你的这只青铜鼎姑且不论真假或是哪个朝代的,但肯定不是商代的,而原先主人又说是商代的,这还能没有假?”
“你‘捡漏’时,别人在‘捡你’,收藏者的捡漏心态实在是不靠谱。”天津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范声源表示,作为青铜器收藏爱好者,首先要熟悉青铜时代不同时期的字形、风格、语汇文法等收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