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本报报道了古币鉴定的窍门,引起了不少收藏爱好者的关注。而接下来要出场的这位市民则喜欢收藏“海底瓷”,即沉入海底的陶瓷器。据了解,在青岛近海区域,“海底瓷”数量尤为巨大。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岛人,薛忠诚十几年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海底瓷”,目前已经收集600多件不同年代的海底陶瓷,甚至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白陶。5月26日,记者了解到,作为收藏“海底瓷”的发烧友,薛忠诚近期正在筹备成立青岛第一个“海底瓷”博物馆,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底瓷”文化。
十几年收集600余件“海底瓷”
海底瓷’因为长时间被海水浸泡,瓷器都有失釉的情况,所以很多收藏家都不看好它,觉得没什么价值,但我觉得这是沉睡海底的蓝色宝藏,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薛忠诚说,因为偶然的机会与“海底瓷”相识,接着一发不可收拾,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了600多件不同年代的海底陶瓷。
因为工作需要,薛忠诚常常到外地出差,也因此接触到了很多古玩,后来他迷上了收藏古玩,常常会去各地淘些回来。“我开始研究各式的陶瓷器,花了不少钱,但很多经过鉴定都不是真品,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过‘海底瓷’,出水瓷器不比出土瓷器,因为失釉很多人都不在意,觉得没有收藏价值,赝品也没有那么多。”
“而且青岛近海的海底陶瓷尤其多,唐岛湾海域就有不少被海水冲上岸的海底陶瓷,其中最多的就是‘霹雳炮’,属于海底陶类。”薛忠诚告诉记者,唐岛湾海域有很多宋代遗留陶器,其中霹雳炮就是北宋末年所发展出来的火炮。
渔民过去常把陶瓷器当废品扔掉
由于海底陶瓷很多都是在近海海域被发现,渔民就可能成为海底陶瓷的最大“收藏户”,想到这里薛忠诚十分兴奋,立马动身去渔村挨家挨户“收陶瓷”。“那时候我都是拿着喇叭去村里喊,谁家有从海里打捞上来的陶瓷器都可以卖给我。”薛忠诚说,他在收集的过程中发现,渔民打捞到瓷罐、瓷碗是常有的事,但都不会当回事,不少都当废品直接扔掉,有的甚至把瓷器砸碎将瓷片插在墙头用来防盗。
从那以后,很多村民都认识了这个没事就来喊喇叭收瓷的“怪人”。“我曾在胶南泊里镇的蒋家庄村后的菜地里发现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南方窑青瓷、影青瓷器碎片,和出水的完整瓷器为同类器物。经青岛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现场考察,认定这里是一处古代码头货场遗址。”
想建博物馆展示“海底瓷”文化
薛忠诚告诉记者,近几年已很难发现“海底瓷”的身影,作为既具有青岛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海底瓷”急需保护。十几年来,薛忠诚不惜重金对青岛地区“海底瓷”进行收购保护,已收购600多件先后覆盖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海底瓷”,甚至还有新时期时代的白陶。“这些跨越各个朝代的陶瓷器多为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建窑、吉州窑等窑系陶瓷。”薛忠诚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海底陶瓷也为了更好地展示海底蓝色宝藏,薛忠诚近期正在筹备成立青岛第一个“海底瓷”博物馆,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底瓷”文化。“我觉得海底陶瓷对研究青岛乃至中国海洋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我已经选好地址,基本准备就绪,但博物馆证一直未能办理下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背景资料“海底瓷”器哪儿来的?
据薛忠诚介绍,青岛海域古港口是古代五大港口之一,其地处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起航线,南下与上海、福州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线相连。“青岛附近海域,在古代也常会有海战发生,吞没了无数战船、商船,所以蕴藏了巨大‘海底瓷’资源。”薛忠诚说,青岛出水的“海底瓷”主要有宋元时期的越窑系青瓷、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青白瓷以及北方定窑系的白瓷、磁州窑瓷,明清瓷以青花居多,器型多以碗、盘、罐为主。
“海底瓷”,因陶瓷沉入海底,被海水长期浸泡,大都失去釉面光泽。与出土瓷不同,出水瓷没有泥土味道,而且有海生物留下的痕迹,出水瓷大都附着贝类钙化物质,与陶瓷结为一体,且海生物附着非常牢固,很难清除。同时,“海底瓷”器上会留下很多黑色、棕色等各种颜色的沁记,白色釉瓷器最为明显。 文/图 记者 殷萍(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