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宫殿的妇好偶方彝
文/林振宇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博物院已成为展示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76年5月17日,一位女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了另一个女人,商王后、大将妇好墓的发掘,妇好木墓是目前在殷墟发现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盗掘过的商王室贵族大墓,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能够确切断定墓主人身份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墓。在妇好墓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中,有一件造型雄伟的青铜礼器——妇好偶方彝,尤为惹人注目,堪为国之重器。
“偶方彝”的命名由来
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为纵短横长,有屋顶形盖,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为圈足。该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宛如佳“偶”天成,故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偶方彝”,是商代酒器中绝无仅有的罕见器形。在当时,郭沫若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整理,从青铜器的形制、纹饰等方面出发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其所创“标准器断代法”在青铜器研究中建立了殷周青铜器研究的新体系,开创了新局面。也因此和妇好墓青铜器留下了不解之缘。
殷墟上的“妇好挂帅”传说
殷墟中埋藏无数华夏珍宝,如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也埋藏着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诸如盘庚迁都于殷、商王武丁中兴、奴隶傅说升相、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挂帅、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曹操屯粮于柴库等,底蕴深厚。
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便是“妇好挂帅”一说。妇好偶方彝器底铭“妇好”二字,表明此器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所作。妇好是商王武丁第一任王后,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四阿重屋”式宫殿建筑风格
殷墟考古发掘证实,商代王室宫殿宗庙区的建筑材料是以土木材料为主,史册称“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宫殿建筑风格。当时的先民已有择吉居住的环境意识和宫殿居住区规划的初步理念,并掌握了夯土、版筑、木架结构、日影定向、以水测平和以茅草盖屋等技术。这种土木建筑,在商代是一种综合性的手工业。其中夯土术、木架结构等技术传承至今。
妇好偶方彝器身两长边口沿各有七个缺口,是专为放置酒斗设计的。器盖呈四面斜坡状,斜脊线及坡面中线上均铸出扉棱,极似商代宫殿之“四阿”式屋顶,有正脊与垂脊。器口前后各有七个方形和尖形槽,颇像房子的屋椽出梁头七枚,反映出当时的屋檐多探出梁头硬挑,前沿所出梁头为大半圆形,后檐所出者为尖形,类似后世斗拱的雏形。盖脊有二钮,便于启合彝盖。整体的造型特征,和商朝宫殿建筑风格极为相似。
在纹饰上,偶方彝也展现了磅礴的气势,通体以云雷纹做衬地,以浮雕技法表现了兽面、鸱鹗、夔龙、大象等动物形象。
与金银币的历史相逢
同样是国家宝藏,跨过3300多年的历史长河,这一次,我们有幸在中国的青铜器金银币(第2组)的公斤银币上,与宛如宫殿般的妇好偶方彝相逢。因为有着直径100毫米的圆形篇幅,偶方彝的浮雕造型在金银币面上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是器具上的复杂纹饰,还是整体的质感,都非常符合偶方彝原型的气势,1公斤的材质重量,也能让观赏者体会到某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在掌中细细品味这座“青铜宫殿”。(上海裕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