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唐人月仪帖》作者历史大猜想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唐人月仪帖》作者历史大猜想

《唐人月仪帖》作者历史大猜想

作者:佚名      收藏知识编辑:admin     
《唐人月仪帖》部分 《唐人月仪帖》部分 《唐人月仪帖》部分 《唐人月仪帖》部分 《唐人月仪帖》部分 《唐人月仪帖》部分

  吉林   王永贵

  《唐人月仪帖》是一个“神帖”,按照张怀瓘的《书断》理论,完全可以被列入书法“神品”;而用来注释的小楷,至少也可以列入“妙品”。历史上,历史名家对此帖评价甚高,然而查遍整个历史,却无法找到此帖的作者。

  笔者把此帖奉为“神帖”,主要是有两种原因:第一,此帖草书笔势流畅,用笔劲健圆熟甜美,小楷释文结体秀雅,皆极精工,是不可多得的上上之品;第二,此帖作者,神龙见首不见尾,因为没有作者签名,而无法判断作者究竟何许人也,成为一个神秘的作品。

  此帖落款极为简单,仅仅草书落款留下:吾前后书,唯此本佳也。这区区九个字,透露出的信息告诉我们:作者的书写目的,仅仅是一种书法练习而已。此帖没有任何馈赠、交流、收藏、交际的功能,就是作者简单的书法作业而已。

  审视着这份书法作业,不免让人产生一探作者究竟的冲动。从这个字帖笔法看,这是典型的魏晋笔法,是王羲之一派书法的延续。中国明清两代的鉴赏家,把这个字帖的断代,定为是唐朝人的手笔。

  《永乐大典》编撰主持者、明代著名学者谢缙,在本帖后面的题跋中写到:我的朋友杨时敏,得到唐人这一书帖,应当是率更令欧阳询的家法。又说此帖,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

  谢缙曾断定此书帖,是欧阳率更的门徒所为。此帖若真是欧阳询门徒,只能说他有幸错入了师门。欧阳家法的笔力险峻,在他的笔下还真没学到,欧体森严的法度也没学成。仔细查看柔弱的小楷,很可能是陆柬之的手笔。

  大学士谢缙在此很可能犯了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错误,此帖最值得怀疑的作者,就是隋朝那位老和尚、王羲之后人智永的手笔。目前的学术界和评论界,对智永的书法评价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智永大师是一个和尚,他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他的书法流传下来能确定的,只有三本蒙学《真草千字文》。由于智永是出家人,我们见不到他的文集,对他的学识水平也无法判定。仅从他大量书写的千字文,分送江南各寺院,在某些书家的眼中,他就是一个“书手”。

南宋拓本《真草千字文》(关中本)用笔风格隶意十足,非常接近王羲之用笔南宋拓本《真草千字文》(关中本)用笔风格隶意十足,非常接近王羲之用笔

  隋炀帝杨广对智永的评价:“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按照卫夫人《笔阵图》的说法: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杨广对智永说这话的时候,还是一个招贤纳士的藩王。杨广说和尚得右军肉,并不是对智永的嘲讽,而是一种委婉的“劝戒”。第一,杨广是后学晚辈;第二,杨广的姿态放得很低。智永和杨广的关系,并不像智果走的那么近,智果甚至在王羲之《平安帖》上题字,留下自己的大名。

  从杨广和智永关系看,看来晋王杨广的话,还是伤害到了永禅师。

  从智永留下的墨迹看,杨广的评价还是公允的。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谷氏本),用笔确实厚重,而且每个字当中,总有一笔形成一个大大的“墨猪”。有人说那一笔,改变了字的平衡;也有人说那一笔,真是其俗无比。

  也有学者认为,智永全守王氏家法,书法缺乏创新精神。最典型的是李嗣真,在《后书品》中所说:“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人们对赵孟頫的评价,也是一个“熟”字而已,这个“熟”字包含某种贬义。智永书法没有神奇的姿态,这句话却点到了智永的死穴。

  智永流传的作品,其一为流传日本的“谷氏本”,明治初年为谷如意所藏,现在被小川家族收藏;其二为“关中本”,刻石收藏于西安碑林,初拓本收藏于故宫[微博];其三为宝墨轩本(刻本),明朝末年刻石脱文较少。此外,敦煌还发现蒋善进临本残卷。

  学界另外一种看法,对智永的评价甚高。

  苏轼曾经说:“永禅师书的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苏东坡把智永的书法,和陶渊明的诗歌类比,智永书法在舒缓中,反而看出智永的返璞归真。

  苏轼看待智永的立场,站在对王羲之书法传承上。智永真正想做的就是“传承”,要保存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典型。智永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他把王羲之的书法,作为后世百家书法的“祖法”,他使用魏晋的笔法,不是不能创新和表现出新意,假设我们发现更多他的手迹的话,也许会发现他书法创新的依据。

  智永在永欣寺写三千本《千字文》,精选八百本送往江南各寺院,想借助江南佛教的势力,让王羲之的笔法广为流传,并不是处于传播佛教的目的。

  《月仪帖》为西晋索靖所书,索靖的《月仪帖》为章草,而《唐人月仪帖》则为今草。《月仪帖》是以十二个月的月令,制作的一份尺牍作品。“月令”是古代的一种文章体裁,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等内容,并归纳到“五行”系统当中。

  索靖《月仪帖》已成为一个经典,全帖上千字法度森严,书法锋芒锐利,骨力气度非凡。《唐人月仪帖》内容,和索靖《月仪帖》并不一样,在文本上只有《朋友书仪帖》的回答,并没有书问的部分。这两个文本的区别,在留存篇目上也有区别。《唐人月仪帖》缺少一月、二月、五月三篇;而索靖《月仪帖》拓本,缺少四月、五月、六月三篇,现存十八页。关于文本的对照,可以查找台湾成功大学王三庆先生论文《故宫藏本唐人十二月相闻书》。

  王三庆先生认为,此帖应名为《唐人十二月相闻书》,他研究也是采用这个名字。王三庆先生关注的是文本,而笔者关注的是文本的书法,王先生论文为笔者提供了佐证,他怀疑此帖的作者,很有可能是智永。王三庆论文第五部分中,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相信元朝陆友仁《研北杂志》,那么此册内容应该为智永的《月仪献岁帖》。唐朝时,草书高手无名氏,据智永之作重抄数遍,唯此本最佳,因而得以流传。王三庆先生肯定了此帖是智永抄过的文本,也依然相信此帖是唐人临摹本。不过,从此帖的书法风格看,这个帖应该早于唐朝,很可能就是智永的书法。笔者所以这样说,有几个简单的理由如下:

  第一,此帖虽和智永《真草千字文》,在书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书法的角度看,和王羲之书法笔法是一脉相承的。智永继承了家族的书法绝学,他在笔法上更强调古雅厚重,从《真草千字文》多个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永的笔法特点。其二,智永是一个“书手”,他写字有一个习惯,喜欢真草在一个文本中出现。他写了三千遍《真草千字文》,潜意识中写字就是真书和草书,即使写作草书的时候,也习惯性地用小楷做标注,这一画蛇添足的做法,正是潜意识在作怪。其三,智永想弘扬王羲之书法,除了中国人传统的孝道思想,王羲之书法魅力是智永追随家学的原因。他追随家学,并以弘扬家学作为人生目标。智永的弟子,除了虞世南、智果、辩才,甚至永欣寺的小和尚,都成为他的学生。可以说,智永在书法上,做到了“有教无类”,他送给世人的书法书法秘诀,就是“勤学苦练”四个字。智永和怀素一样,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僧人,他的人生目标不是佛道,而恰恰是作为家学的书法。智永还是一个书法推广高手,他不但向江南各个寺院,捐赠八百本亲自书写的《真草千字文》,还把用过的笔头埋做“笔冢”。而且为前来求字的学子,慷慨赠送自己的书法,要不然他的永欣寺门槛,怎么会被求书的人踏平,而且被包装上“铁门槛”呢?

  在研究《唐人月仪帖》的时候,除对此书帖作者进行猜想外,在书法风格上更多地联想起王羲之的《游目帖》。《游目帖》是《十七帖》中的一帖,在风格上更接近《唐人月仪帖》,而不是贺知章摹刻的《十七帖》。

  有人把《游目帖》定为“唐摹本”,究竟是唐代何人所摹,恐怕也是一个千古之谜。《游目帖》是墨迹本,绝不像行书《平安贴》一样,是唐人的“双勾摹本”。《游目帖》笔法研美矫捷,矫捷而又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做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

  《游目帖》和《唐人月仪帖》摹本,但都是临摹本,而不是双勾摹本,它们的风格又极为相似。《游目帖》没有像《唐人月仪帖》一样,有楷书的的“释文”,从用笔到布白,显然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如果能确认《唐人月仪帖》是智永手笔,那么毁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的《游目帖》,也有可能是智永的摹本。这两个帖从书法角度讲,都是使用的“搅转”笔法,在强调草书弧线的时候,都是采用笔锋“搅转”而形成的效果。

  但《唐人月仪帖》和《游目帖》摹本,又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稍有不同。智永千字文的草书,在曲线的处理上,毛笔缺少“搅转”动作,由自然回笔造成的转折,线条粗细程度和这两个帖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唐人月仪帖》的小楷,书写风格更像陆谏之。对照陆谏之《文赋》,楷书线条都极为纤细,字体结构瘦长,更接近《兰亭》或《圣教序》,字体结构也更接近黄金分割比例。这一行书特点,也更接近王羲之行书风格。

  陆柬之,江苏吴郡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而虞世南是智永学生,陆柬之就是智永的再传弟子。在讲陆柬之的书法之前,让我们先介绍一下虞世南。

  虞世南一生经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论年龄应该和智永差不多。虞世南早年跟智永学习过书法,楷书风格接近智永,对照《孔子庙堂碑》和《真草千字文》(关中本),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师承关系。智永除擅长真草书体外,他还非常善于写隶书,智永隶书至少能达到“能品”,可见智永的隶书非常了得。智永的草书、楷书,受隶书影响非常深刻,丰满沉厚的草书,和关中本千字文的楷书,完全是隶书的用笔风格。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乃至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都能寻找到智永隶书的影子。虞世南在初唐“楷书四大家”中,虞世南的楷书要胜于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但初唐楷书四大家还有一说,就是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还有一个就是陆柬之。薛稷的楷书风格,更接近于褚遂良,而陆柬之早年跟随虞世南学习书法,晚年时受贞观朝李世民影响,他大量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作品。陆柬之作品流传下来较少,但是在《文赋》中夹杂的草书,笔意尤为古雅,水平不在智永之下。

陆柬之《文赋》“可得而言”四个字直逼智永草书陆柬之《文赋》“可得而言”四个字直逼智永草书

  《唐人月仪帖》,值得怀疑的另外一个书法家,就是孙过庭了。孙过庭,《书谱》中自称吴郡人。他和虞世南、陆柬之是同乡,论辈分他比陆柬之年轻。有书载,唐贞观朝,孙过庭二十九岁时见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赞誉他的书法,还晋人旧观。可见他的书法功力非凡。《书谱》是一篇四千多字的书论文章,书法和文章才艺双绝,他完全有能力成为《唐人月仪帖》的临习者。孙过庭书法成就极高,在初唐书家当中,他的悟性与天赋也是最好的。在《唐人月仪帖》中,落款的最后一个字,那个“也”字的最后一笔,那种人来疯的神来之笔,更加符合孙过庭的性格。

  据记载,孙过庭擅长楷书、行书,尤其是擅长草书,很可惜他的楷书,没有流传下来,身为“吴郡书家群”之一的孙过庭,楷书风格接近陆柬之,绝对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就连清朝王文治,在题跋中也说,《唐人月仪帖》是孙过庭这般人物所为。

  注解:

  吴郡书家群,包括智永、虞世南、陆柬之、孙过庭、张旭,他们都是吴郡人,在世的某一阶段,都在江浙一带生活过。从书法传统看,他们是王羲之笔法的传承者,是中国书法史上,南派书法的主要书家。

  欧阳询湖南人,楷书受魏碑影响较大;褚遂良虽是浙江钱塘人,但是,他早年生活在北方,和他父亲一起跟随薛举起兵造反,他受北方魏碑影响较大,在唐代书法“南北合流”中,他虽然后来受王羲之影响,依然改变不了北派书法的特征。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