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柴世宗所烧的御窑,清代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然而今人从没见过柴窑实物传世,也没发现窑址。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也提出了柴瓷的可贵:“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必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连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觉得:“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但尽管历史上有诸多文人墨客写下过如许关于柴窑的语句,因为没有可与文字相印证的物件面世,所以有人认为柴窑根本不存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陕西耀州窑就是柴窑,或是觉得景德镇早期的青白瓷就是柴瓷。众说纷纭之下,似乎只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柴窑瓷器乃瓷器中的极品,是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瑰宝。
有“天下第一美瓷”之誉的柴窑器,其特点是:“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现代人形容天色,大多喜欢说天蓝色。但古人形容天的颜色为天青色。柴世宗所说“雨过天晴云破处”,意在强调雨过天晴时分的天空尤其洁净,没有尘埃。那种颜色是最接近青色的了。
那么什么是“明如镜”呢?古代流行青铜镜,古人当初对镜子的要求是能映照出人面五官,我们今天看到一些高质量的瓷器也能模糊地照出人面,柴窑制品即达到了这样一种“明如镜”的工艺技术程度。
在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出现了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上面还有官、内服等款式,所以颇有一部分人将这些耀州窑出产的瓷器误认为是柴窑瓷器。柴窑的确是继承发展了耀州窑那种薄胎的传统,其器物的胎质厚薄和器件的大小成正比,但笔者以为柴窑并非耀州窑,而且“薄如纸”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描述,一种理想状态,此话的意思是指柴瓷的分量很轻,拿在手中的分量和纸差不多。
很难想象,瓷器能达到“声如磬”的艺术效果。尽管柴窑器物胎质较坚硬,但泥土做的胎质和天然的石磬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声如磬”只能说是在同类瓷器中,柴窑出品的瓷器声音质量非常出类拔萃。不过,也有人推测,五代的柴窑瓷器瓷胎里还有其他成分的加入,否则,“声如磬”一说似乎就过分夸张了。
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