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著名画僧石庄的《松壑静居图》亮相今春拍场,其曾是——
清代扬州
桃花庵的镇山之宝
题跋中的记载为研究石庄的重要史料
在即将开拍的2013西泠春拍中,有一幅清代画僧石庄所作的《松壑静居图卷》,曾作为扬州桃花庵的镇山之宝而被长期保存,具有独特的艺术及文献价值。
纵览扬州美术的发展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当为清代中期,其时的扬州是中国的艺术中心之一,产生了以“扬州八怪”为主体的清代扬州画派。继扬州画派的开山鼻祖石涛仙逝后,又一位寓扬的著名画僧石庄与他一样,对扬州的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石庄,为清中期高僧,字道存,号石头和尚,于南京承恩寺出家,曾为淮阴湛真寺方丈,来扬州后,先任三贤寺住持,后居城外桃花庵,为庵僧方丈。史载:桃花庵辟处扬州长春桥,野树成林,茅屋三四间,内植桃树数百株,半藏于丹楼翠阁,忽隐忽现。石庄生平喜结文字缘,善吹洞箫。其画山水,笔则沉着,墨则浓郁,有磊落之概,无蔬笋之习,晚年作松石尤为独绝,弟子西崖、竹堂、古涛、甘亭等皆从之习画。因此石庄居扬州期间,慕名来桃花庵者,多为扬州本地以及来扬书法名流,以致“庵以画传”,“僧窝而为书画舫矣”。
此次亮相的石庄《松壑静居图卷》为设色纸本,其整体构图可谓一反常态。通常,文人画在表现山水长卷时,在构图的虚实处理上,往往都会在起手处表现实景,在收尾处再放开。然而石庄此卷,则空出首尾两端,作留白虚化处理。这种处理的方式,颇有佛教禅门教义中直指本心之妙。这对于观画者来说,传统那种半尺望气的方法,显然难以尽窥其妙,非得整卷展开,方有豁然开朗、通脱顿悟之感。另外,在山脚处理上,作者也作了虚化处理,整卷山川如从水中浮出,令人作超脱尘世之想。
此卷曾经近现代书画家兼鉴赏家秦古柳(1909-1976)品题,卷首有其所题引首,拖尾有其跋文。值得关注的是,在秦古柳跋文之前,还有一段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题跋,出自石庄的弟子竹塘之手笔,文曰:“祖师石庄老和尚足迹半天下,喜结文字交。年逾古稀,住锡扬城之桃花庵,为归老计。一时名公如毕秋帆相国、翁覃溪学士、汪忍庵比部、丁砚林山人,莫不倾盖与交。”跋中所提到的毕秋帆相国即毕沅,翁覃溪学士即翁方纲,丁砚林山人即丁敬。据此可以推测,石庄的山水画风格,不但得真实山川造化之助,而且由于其曾经与清代干嘉时的主流文人圈子过从甚密,其艺术的品位除了禅门自身超脱妙悟之外,自然也受到这个文化精英圈子的影响。这在当前研究石庄生平文献不足的情况下,是极重要的史料。正是在题跋中,我们才得知此画作曾作为扬州桃花庵的镇山之宝而被长期保存的。
此外,与石庄的《松壑静居图卷》同时亮相的还有扬州画派成员的一批精品之作,如:高翔的《寒梅图》扇面、金农的《友论》册页、华喦的《翠柳春鸟图》等。这其中,有一方高凤翰所作的手制澄泥随形缾砚尤其令人瞩目。此砚为高凤翰为其子汝魁所制,澄泥质、随形,雕工朴拙,浑厚自然。题名曰:“缾砚”。铭曰:“用以手,守以口”,款落“乙卯”,并有隶书“西园手制”四字,以小字注明“付汝魁”,配红木嵌玉砚盒,砚盒上又以行书注明:魁儿性多率易,不知慎口,作此砚戒之。高凤翰的严父爱子之情表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