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 赵峰生
在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人们视传宗接代为头等大事。许多地方至今保留着以传统的方式对新婚燕尔予以祝福,多流行陪嫁子孙袋、子孙碗筷等,以祝愿新人多子多福、子孙满堂;又为新房放置盛有枣子、栗子、石榴等果品作的果盘,或将其放入被褥之中,寓意早子、利子、多子。由此,民间形成了众多与祈子相关的习俗,反映着传统生育观念的核心内容。
民间艺术中亦涌现出大量寓意美好的祈子吉祥图案:“观音送子”、“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多子多福多寿”、“石榴百子”……其中喜闻乐见的“连生贵子”题材流传甚广。此题材在中晚唐五代敦煌壁画及藏经洞中就有出现。1983年在安徽怀远县燕集乡刘圩村唐墓出土一面葵形铜镜(图1),内区高浮雕站立两裸身孩童,以右童为例:头盖莲蓬、双臂张开、双手分持莲蓬和莲朵、左脚踩盛开莲花、右腿抬起;而在古陶瓷方面,上世纪80年代湖南长沙铜官窑曾出土一件唐代青釉褐彩执壶伤残件,壶嘴下偏右的图纹显示:一童子持莲置右肩、疾驰状、丝带飘逸;随后五代时期的陕西耀州窑出现模印莲花童子纹饰。到了宋代此题材在全国各大窑口逐渐增多起来。各大窑场均以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持莲胖娃领衔,以此独立构图为基础,极其广泛应用于年画、刺绣、雕塑、绘画、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领域。此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再创作,深受民间喜爱。这大概与宋人儒雅清丽、文化底蕴深厚不无关系。
“莲”独具的品格又与佛教宣讲倡导的基本精神有诸多共同之处,成为佛的象征,亦被视为至洁、至妙、至圣、生命不息之物,受佛教尊奉。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宣扬宜男、宜子、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与佛教莲纹巧妙的结合。莲被赋予更多含义,以此发展为丰富多彩的“莲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莲花童子也由或盘坐、直立于莲花之上,或持莲,发展为巧妙地借助谐音组合成“连生贵子”(莲、笙、桂花、童子)。到此时,让古人无法释怀的“鹿母莲花生子”多子观念,已悄然转向接二连三生育“贵子”的愿望,继而出现两个孩童持荷嬉戏场景……好一个“莲”字,不仅包含莲蓬多子,而且具有接二连三的“连带”作用
此块清康熙中期民窑青花“莲生贵子图”瓷画片(图2),整体观之构图饱满匀整,富有韵律感,勾勒点染细致,人物秀雅,青花发色艳丽,无疑属于同类题材精细之作;细品之下,只见生动活泼、憨态可掬的胖娃娃融汇了历史文化的许多元素,穿着中式小肚兜、留着西域时尚发型、手臂戴手钏、赤脚佩脚钏,以吉庆祥和的形象跃然眼前,三孩童形成品字形构图。画面中,下面的两孩童单腿着地,呈蹲跪式双手持莲,姿态表明了身份;顺延视点较低的孩童所持莲杆向上审视,你会发现由于身份和生存环境不同,上面的孩童已然是超凡脱俗的横空飞天型天使姿态,正在将下面两孩童手持的莲杆对接,以形成“相连”状态,暗喻接二连三、生生不息。三童面部神情略有不同,形成有机的组合,使画意更具耐观赏性,凭添了几分情感气氛。
古瓷纹饰以人物画片为首,每幅画面都有其故事或寓意在其中,为瓷画精华所在。回看此瓷块:一童持莲多见,两童戏莲常见,而这三童巧妙“连接”画片则是稀见,对研究莲文化和婴戏纹饰具有一定观赏和研究价值。真是:瓷块虽“廉”,却“联”着传统文化,“连”着古人思想观念和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