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
古代书画孤品难鉴定 同一鉴定原则也有不同结果
问答说明:本栏目专家分别来自全国多个公藏机构和拍卖机构。读者可将藏品图片发至linlin@gzdaily.com进行咨询,请选用高度清晰图,并在邮件标题写明鉴定品类,多张照片务必使用压缩文件。
文、图记者林琳、郭晓昊
读者:近日我在广州艺博院的“岭南画僧展”上见此“今无”款的作品。但今无擅书法,未闻能画。请专家鉴定此作品到底是真是假?
本期鉴定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研究员 朱万章
鉴定:此画未看过原作,不敢评论。不过,文献虽未显示今无擅画,但也未显示其不擅画。我认为这件作品的年代已到明末清初,且并未有铁证证明其为他人所仿,也并未有其他参照物比对,所以将其定为今无所画是可行的。这也是老一辈鉴定家如启功、徐邦达、谢稚柳、苏庚春等人一贯秉持的鉴定原则。
“在收藏市场上往往会遇到没有任何可辅助参考的孤品。”行家梁基永认为,“老一辈鉴定家所持的无参考物、有时代特征就可认定为真迹的观点没问题,但收藏者一定要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和证据来对一幅作品的真伪下结论。”
要考证作品材料和风格
“老一辈鉴定家,如果对一件作品,找不到其他参照物证明其是真品,或者找不到反证证明其是赝品,但是作品材料和风格可达到作者所在的时代,原则上就定其为真迹。”朱万章说,这是目前公藏机构和市场上一般所遵行的鉴定原则。广东目前留存有一件颜宗(明代画家,南海人)的作品,也是已发现的唯一一件真迹,理由是材料的时代接近其所在的时代,二是作品风格是典型的明初浙派画风,和时代很吻合。而其流传过程中也经过大藏家之手,所以均视其为真迹。
朱万章强调,随着材料的再发掘和鉴定方法的提高,理论上也存在后面推翻前面的鉴定意见的可能性,不过目前尚未有这样的例子。
尽管均认可这种孤品的鉴定法则,但朱万章和梁基永却对“岭南画僧展”上的“今无”作品提出不同的鉴定观点。朱万章认为,按照该鉴定法则,这件作品应被认定为真品。
而梁基永却认为作品有几处存疑,一是今无的传世作品此前只有书法而无绘画,二是这幅画作的时代风格不可能达到明末清初,第三是画作上的书法和今无的传世书画作品差别比较大。另外可以作为辅助依据的是,“释”是后人对僧人的叫法,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自称,而目前亦未见到当时以“释”字署名的作品,“起码是道光以后才出现在书画作品上。”而今无的书法作品亦未见有“释”字的。他还指出,画作上的印章也不是常见的今无用章,而且“樵夫”的叫法与出家人完全无关。
古画鉴定有争议很正常
虽然各执一词,朱万章和梁基永认为有此争议很正常,可以作为典型案例来提醒收藏者关注古画的鉴定问题。
事实上,市场上也存在因为这样的鉴定法则而被推翻的“真迹”。广东籍的历史名人袁崇焕是武将也是诗人,史称有书法传世。记者搜索近年拍卖记录发现,可查的袁崇焕拍品有15件,成交8件,最高价位是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微博]以26.4万元成交的行书七言诗丈二巨轴。
“市场上有不少打着他名号的书法作品,但却没有一件是大家公认的。”梁基永说,这些书法完全不符合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而这些书法作品的纸张年代也不到明末清初,所以可以认定没有一件是可信的。“可以说目前基本认为袁崇焕没有传世作品。”
收藏提示
如果遇到这种古代书画孤品,收藏者该如何应对?梁基永建议,如果收藏者发现无法查到资料时,就要对作品本身的材料进行分析。“比如明末清初的纸是什么纸,存放到今天应该是怎样的状态。”这个是鉴定中相对简单的一步,而更高的要求是收藏者要学习,累积对同时代作品的风格的认识。“作者会受到复杂的时代影响,很难完全没有时代的烙印。如果作品的风格与同时代的作品比完全是‘异类’,那往往就是后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