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王樱
尧头窑地处渭北黄土台塬东部,澄城县西南,洛水之滨,是我国北方一个有代表性的民窑。澄城县志记载尧头瓷始烧于唐。据专家以瓷片断代,至少从元代该窑已开始烧造。2006年,千年窑火不熄的尧头窑,其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作为烧制技艺重要组成部分的瓷绘技艺,她所表现出的艺术之美着实令人赞叹,简练、朴拙、豪放、率真,古朴中见出灵动,抽象中蕴涵神秘,实乃民间艺术的瑰宝。
尧头陶瓷的釉色多为黑、白、青三色。黑瓷表面纹饰多为剔花工艺;白瓷、青瓷一般敷彩描绘,多数为釉上彩,色彩以白、黄、蓝、赭及褐色见长,单色手描,朴素大方。澄城瓷绘上的山水、人物、风景,都出自当地民间工匠之手,驻留着更多的本土气息,花形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以及菊花、蝴蝶、神鸟、童趣、花蔓等,纹饰多以鱼网纹、八卦纹、莲花纹、太阳花纹布陈其间。它是本土工匠从劳动实践中提取出来的花形与纹样,也受之于原始美术的浸润,气韵生动,源远流长。
一、朴拙中见率性
民间的瓷绘艺人视瓷胎如纸绢,釉料仿佛水墨,手法熟练,貌似粗疏,实则达到了一种自如的境界,信手挥写,落笔生辉,往往寥寥几笔,即散发出洒脱、奔放、随意,灵动和率真之气,加上入窑后经炉火的高温烧制,釉色变化奇特,颇似宣纸上酣畅淋漓的写意笔墨。
这件民国时期的一个青花菊花纹大盘(图1),盘高10厘米,口径29.7厘米,底径15厘米。其釉面白中略带黄色,配以普蓝料色,色调柔和润雅。纹饰在组成的形式上以中国传统的团花纹样为骨格,盘底三朵菊花分向而开,笔法遒劲有力,富有动感,枝蔓依朵而伸,相互呼应,灵活潇洒。布局上不论菊花的正面、侧面,还是叶茎都非常融洽地组织在团形骨格里。疏密有致,虚实相宜,显得菊花烂漫,生机盎然,整个大盘传递出一种灵动率真之气,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趣。仔细观赏盘中的画面就会发现:怎么花是菊花,而枝叶却不是菊的枝叶呢?再一看,那枝叶好像是兰草。兰叶菊朵、春兰秋菊,就这样“不伦不类”地融于一体,并入一画——这就是民间艺术!构图之奇特,挥写之率性,文人画不曾有,“学院派”(或曰“宫廷派”)岂敢为?此菊瓣之笔法与意趣,似乎只有在吴昌硕、齐白石笔下才能找到相似之处。应当说,这样的画法与笔意,已经进入到了化境,尽管看起来是质朴而简约的。
二、繁复中见协调
协调、对称,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之一,试以这只清代白底赭彩菊花盘(图2)为例。口径28.5厘米,底径12.7厘米,高9.7厘米。单以此菊花的描绘手法来说,与前面所述的那只菊花盘并无多大差异,但这只赭彩菊花盘显然构图繁复。它在组合形式上采用了主体菊花头和几何纹样相结合的手法,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采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盘的最上层选用菱形二方连续纹样;第二层选用四朵全菊和半菊花头与茎叶穿插重复出现的纹样;第三层运用菱形纹样与双弦纹相组合的形式;第四层也就是盘底,选用一个独立的菊花花头,利用菊叶的疏密变化丰富了圆形骨架,在手法上运用了变形菊花瓣和花朵填满的画法。整件作品构图饱满而大方,协调而匀称,疏密有致,用笔严谨。
虽然构图繁复,用笔严谨,但是整幅画面却不显得呆板,为什么?一方面,自然在于笔墨意趣上的洒脱、舒展与轻松、惬意,似乎是随心所欲,不经意为之。可以说,笔下的灵动之气,让“画面”活了起来。另一方面,是陶瓷艺人在谋划与布局上很好地把握了对称、协调的美学原则,仔细看看画面,第二层上的四朵菊花大致对称,而又不绝对对称;中间所夹的小半菊,亦大小不一。但从整体上去看,却感到繁而不乱,协调、匀称的构图让人视觉上颇感舒服。当然,如此效果,只有技艺娴熟的老艺人才能做到,而且他的内心应当是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
三、简约中见神韵
还是先欣赏这两件瓷品吧。首先是清代白底赭彩花鸟樽(图3),口径14厘米,底径8.5厘米,高16厘米。口沿绘一圈渔网纹(此渔网纹与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陶罐纹饰如出一辙),对称开光处绘抽象花卉纹饰,下腹部绘卷草纹,最为传神的是樽腹部画的凤鸟。凤鸟是中国人心中的瑞鸟,可在底层老百姓的想象中凤鸟既似鸟又似鸡,你看,它回头顾盼,形神兼备。
谁人见过凤鸟?对于北方的老百姓来说,连与想象中的凤凰十分相像的孔雀也不曾见过,他们所能见到的也许就是与孔雀很相像的长尾巴的飞禽,如野鸡、喜鹊之类的。当然最熟悉的要数自家所养的鸡了。你看樽上这只吉祥的鸟(姑且说它是只凤鸟吧),鸟的头与大公鸡何其相似!硕大的冠顶、长而尖的喙,而它的胸腹却又像肥硕的母鸡。尾部呢,简直抽象得不得了,似乎什么也不像。可以说在世间,谁都没见过这样的“鸟”!正因为在现实中不存在,它才是神鸟啊!
总之,这只白瓷花鸟樽上的绘画,给人的是抽象而古奥的视觉印象,构图简约,意味神秘。作为画面核心部分的凤鸟与花草,无一不是抽象的。凤鸟?兰草?随你意会,任你想象。这能说不是形象中的抽象吗?古奥之处在于,紧贴口沿的网络纹,连同底肚上的花草纹,其画法都很“原始”,颇有仰韶遗风。
图4-1 明代白底褐彩花鸟碗 图4-2 明代白底褐彩花鸟碗再看这只明代白底褐彩花鸟碗(图4),口径10.5厘米,底径4.5厘米,高3.9厘米。这个小碗外壁所绘之鸟当地人称神鸟,自然也是一种祥鸟,此鸟已被民间艺人简化为似鱼似鸟的抽象形态。写意的褐色笔触,飞舞在白底碗上,亦真亦幻,幻中留真,可以感受到艺人的运笔娴熟。
欣赏这两件瓷品,就牵涉到了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具象与抽象的关系问题。艺术是用形象的手法反映事物的,但这所谓的“具象”不是对原物作照像式的反映,而是要融入创造者的“理解”,在其反映的过程中也就免不了要用一些变形的手法,包括对原物在形态描摹上进行抽象地加工,而再现出来的形态就不是原物,而是对原物作了美的表达。具象与抽象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而存在的。尧头窑瓷绘的抽象之美体现在对于具象形态的夸张、变形甚至重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物一景,尽在民间工匠的掌握之中,运笔赋彩间,形神兼备,气韵相生。
四、写实中见天真
艺术源于生活,即便是在艰辛而苦涩的生活当中,劳动者也能寻找到欢乐,自然也能生产出兴味盎然的艺术品。
图5-1 解放初青花毛驴纹碗请看这件烧造于解放初的青花毛驴纹碗(图5-1),口径16.8厘米,底径6.4厘米,高6厘米。碗沿绘双弦线和连波纹,碗心书抽象“福“字,如字如花。特别是碗内壁画的一个人和四只毛驴,会让您一下子联想到阿凡提和他的毛驴。四头驴神态各异,憨态可掬,令人百看不厌。
图5-2 解放初青花毛驴碗在尧头窑所在地的澄城,毛驴是当地很重要的家畜,在农耕文明的相当长时间里,因为毛驴便宜而中用,畜养毛驴的农户在渭北相当普遍,所以在庄户人家的眼里,毛驴既实用又可爱。而到了瓷绘艺人的笔下,对它自然就有了更多的审美情感。在澄城方言里,“驴”字的发音为“yú”,“驴”与“余”同音,所以就用“驴”这一物象来表达丰足有“余”的美好愿望,而四头驴,则表示四季有余。碗的外壁,是一个一笔挥就的“福”字(图5-2)。瞧,这个“福”字写得何等潇洒、何等奔放,既象字又象画。显然,从里到外的一切描绘与妆饰,都在表达着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愿望。然而,从构图看,特别是内壁这一整圈的描绘,笔法何其轻松、随意,而表达出的心境又是如何的天真、有趣!
尧头瓷绘艺术,笔调稚朴,笔法简炼传神,形体描绘夸张有度,呈现出稚拙天真的面貌。稚拙天真是一种境界,也是尧头瓷绘艺术的特点。民间艺人在不经意间便生发出如此质朴的艺术创作,是对于所处生活的一种写照,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无论如何,尧头瓷绘的稚拙天真之美,都会使得观者从中摄取到艺术创作的真谛,并与之产生共鸣。
澄城尧头瓷绘风格独特,把纯朴的民间美术风格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联,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文风尚的雄健朴素与敦厚,在中国民间瓷绘艺术中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浓重的渭北高原乡土气息都饱含在构图与笔意之间。尧头瓷绘艺术从当初的繁盛走向今日的式微,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探究这一“原生态”艺术之美的同时,我们应该在瓷绘技艺的传承、发展上有新的作为与自信。
对尧头瓷绘艺术之美的探究,是一次对于本土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与发掘。传承这一技艺,我总感到任重道远。(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