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燮君,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燮君
1873年,莫奈在勒阿弗尔画了《印象:日出》,作品按照传统美学理论似乎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凌乱的工厂懒散地躺在天际线上,日出的霞光毫无英雄主义气概,近、中、远三处的小船不知表现什么?实际上,莫奈画的并不只是日出时的印象,而是对工业城市的印象和向照相技术的挑战:冒着黑烟的工厂和混浊的灰尘污染着明亮的朝霞,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人看不到光影的真实面目,再快的速写和油画也不及照相的瞬间记录,唯有从近而远的小船留下的轨迹是当时一张照片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莫奈开始探索科学,探索光学和探索绘画新的哲理。他的美学哲理主要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韵律。他把对象当作平面的色彩图案来画,而不注意其重量和体积,用强烈的碎笔触来描绘室外光、运动和瞬间感觉。
1872—1875年间,莫奈处于印象主义运动的顶峰时期,他的这一时期的作品有 《溪中鹅》。《溪中鹅》 创作于1874年首届印象派集体画展的数月间,用色明亮,色彩厚涂,秋叶橙黄,波光泛蓝,远处农舍白墙,母子走向大门,近景鹅群簇集,水岸边界模糊,两侧树木高大,作品风格新锐。1883年莫奈定居吉维尼。
《莱顿附近萨森海姆的郁金香花田》 用红黄白塑造盛放的郁金香花色,以绿紫描绘叶子,厚涂法凸显空间感,随风摆荡的视觉肌理在“印象”中生成。《吉维尼的春天》松动了画面的焦点,削弱了空间纵深理念,远处的房屋被掩映于前方的树木和画家规整的笔触之中,作品强调了外在色彩与内在肌理的“印象派”演绎。
1890年代以后,莫奈集中精力完成了系列画 《白杨》、《草垛》、《鲁昂大教堂》、《日落》、《塞纳河之晨》等。1890年莫奈把吉维尼改造成睡莲花园,他在这里画了20年的 《睡莲》 系列画,后来发展到1925年画圆形大壁画。晚年,他不顾眼疾继续探索大自然,直到1926年逝世。
莫奈的美学哲理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成就:有史以来第一次把画家从传统的以题材为中心的创作方法中解放了出来,主张把重点放在绘画艺术的组成部分——颜色、色调与材料上。在大约同一时间内,莫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和巴齐耶在风景画中努力探索用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来描绘灿烂的光和色。莫奈以他出类拔萃的敏锐目光一马当先。
当时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表明:颜色不是物体所固有的特性,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在这种观点影响下,这些画家努力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以突破物体的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瞬息即逝的颜色,那种受一时的气氛条件、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许多颜色完全按照他们亲眼目睹的那样表现出来。
他们把这一做法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所有其他物体,笔触简单明了。远看是一堆混合的颜色,其实是用未经调合的颜色描绘阳光反射所产生的各种颜色。在马奈的“纯绘画”实验启发下,他们努力寻找色彩最鲜明的题材,通常不再注意感情色彩和文学特性。他们到户外直接作画,而不是象巴比松画家那样根据速写稿在画室内完成作品。
1880年代中期,印象派团体宣布解散。其存在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艺术史上却完成了一次革命,使西方后来产生的各种绘画得以从画家和题材之间的既定束缚关系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