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杏子
《梦梁录》里一句“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将南宋临安的“年”写得有滋有味,而《武林旧事》更是将临安的“年”提早至十月“都下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至除夕,及贴天行贴儿、财门于楣”。年画铺市、竞贴门楣……临安年的热闹,对乏味的都市人来说,有一种遥远的亲切。年年过年年渐远,不妨循着这遥远的亲切,从传统民间年画里找一找丢失的年味。
一
年画,一年一换,旧貌新颜的变化,是“辞旧迎新”的最好诠释。它以饱满的构图、艳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浓郁的民俗气息,把年的热闹劲儿和盘托出,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传统民间年画,多是木刻年画,是木板水印,在宣纸上画稿,而后在木板上刻版,后经人工彩印复制而成,最能以朴拙鲜明表达热闹世俗的年味。别看木刻年画普通,这项民间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年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画”。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汉代民间门户上就贴有“神荼、郁垒”的画像。魏晋之际,人们在除夕做桃木人以当神荼、郁垒二神,或者干脆以两块桃木立于门侧,意在压邪驱魔。彼时的门神画,满是农耕社会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祗的信仰。
从魏晋至唐初,以桃木板画神荼、郁垒作门神的风俗一直没有变。不过,此时门神画还不能称之为“年画”。年画需家家可有,光靠人工刻画,速度想来是不及的。实现家家可有,必等到复制技术,而实现了复制,还需有纸。因而,直到城市高度发展的宋朝,雕版印制的优美而受看的木刻年画便悄然出现了。此时,这一民间艺术也完成了由“神”到“人”的转变。民国初俄国人曾在甘肃发现过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俗称《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都是高客长袖的宫装;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满是威严姿态。年画有了“人”,便有了地气和烟火气,在民间渐被认同,蔚为习俗,需求日大,便有了“市”的可能,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就出现了。《梦梁录》和《武林旧事》南宋临安的画市是相当热闹了。此时年画从早期的鬼神崇拜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的节日风俗活动。
宋之后,从元、明一直到清末民初,年画题材更加丰富。明万历年间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而清代年画的题材,除了人物,还有花卉、山水,甚至还有讽喻画以及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年画。彼时,全国出现了很多印制年画的雕版印刷场所,形成了木版年画的又一个高潮。木版年画飞入寻常百姓家,作坊遍及南北各地。像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是明清之际我国的四大年画产地。此外,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安徽阜阳、福建漳州与泉州等地也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年画产地。地域之广、品类之多、内容之丰,使人叹为观止。除了年画,很少有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能有如此的广域。年画最终成了每逢新年必定登场的年俗主角之一。
进入20世纪后,石印技术兴起,其印刷成本低、效率高、利润大,木板年画印制受到冲击,走向式微。勉强生存下来的,也是用劣质纸张和颜料,画一些迎合时俗的内容,少不了粗制滥造。而在现当代的一些机械喷漆年画以及高新材料打印出的电脑画,跟传统木刻年画的文化内涵已大相径庭了。
二
年画,是老百姓画给自己看的,当然就要走老百姓的心。老百姓喜欢什么呢?粗犷质朴的形式、强烈喜庆的色彩、民风民俗的内容……一切依附于民间神鬼传说的信仰民俗,以及表现劳动人民精神追求的人情事物,都可随意忝列其中。也就是说,“年画无正经,好看就行。”这就与讲究诸多法度的文人画很是不同。
文人画讲究意境,讲究“以虚当实”,年画则更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什么男耕女织、美妇小儿、老者少年,什么花红柳绿、人丁家畜、五谷丰登,顶多再加进一些希冀和祝愿:什么连年有余、发财还家、衣锦还乡,什么金榜题名、日进斗金、身体康泰等。老百姓不会做不切实际的梦,所以连希冀也带着人世的欢腾,是他们在新岁来临之际对生活兴旺与生命活跃的渴望。
文人画色彩清怡、浅韵淡心,年画则红红绿绿、大俗大雅。你看年画贴在门楣,挂在墙上,晕色冲击力很大,远远地就能看到。年画多使用中国传统五色:黑、白、红、黄、青。古人认为这五色是生命本源之色,一切生命和世界都来源于此。在年画中,就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间色,在突出和强调中,反映色彩的象征意义。像红色象征生命血液奔流不息,用在年画里,是喜庆、热烈、欢乐,是年画的主要之色;黄色是从属于金的富贵之色,是华夏文明的土崇拜,也是年画主要使用的颜色;绿色在年画中是作为红黄的对比色使用,以使红黄更强烈和更鲜活。追求鲜亮夺目的色彩观,使得年画有时尽可能夸大颜色,以夸张的艺术效果完成对比色运用。像年画中的关公像,面部几乎全部涂为红色,用“红脸关公”这一约定俗成的用色,来表现人品的刚直不阿。
文人画唱咏诗词歌赋、理想抱负,年画则相对不那么文气。年画艺人多是农民,肚里没有多少墨水活泉,也谈不上境界况味,除了将身边实在的生活画在画中,更多的取材来源于乡间的戏曲故事和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中国戏曲内容博大,更因地域不同,分为许多戏种,这为年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题材。像武强年画取材于老调梆子、河北梆子、武安落子,凤翔年画取材于秦腔,桃花坞年画取材于时令小调。有的年画现在还在印制,画上的剧目甚至剧种却已然消泯了。至于历史故事,那些有关道德教育和信仰传承的人物,颇受欢迎。像“孔融让梨”,“雪中送炭”,“将相和”,“孟母教子”,“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也常被采用作年画题材。这些古老的戏曲故事和历史故事,画进年画里,贴在门楣和墙上,给百姓们一年观看和评说。就是在这无形的熏陶里,老百姓完成了最初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信仰传承。
文人画讲究法度,大约观赏的时候,是要毕恭毕敬的。年画则随性书写和张贴,凡是老百姓生活的场景,几乎都有年画的身影:有贴在院门上的门神,有贴在灶台上方的灶神,有贴在槽头之上的家畜神,有贴在新婚夫妇居室里的送子观音,有贴在窗旁的“月光”,有贴在箱柜上的“斗方”。还有一些比较奇特的:像天津杨柳青的“缸鱼”,河北武强的“灯画”,陕西凤翔的“窗画”,湖南滩头的“窗格画”、四川绵竹的“门笺”、桃花坞的“斗旗”与“月宫”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是“凡有生活处,必有年画”。
年画的民间性、自发性、风俗性,与日常生活如此密切。有人曾用“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来形容年画,想来是不为过的。
三
年画是民间艺人所画,因长久以来受制于宋元以绛渐趋解明的“文人画”和“匠人画”的观念,难登“大雅”之堂。在美术史上也只见作品不知作者,只见流派不知传人,只见坊号不知主家,只见产地不知署名。即便这一所谓的“俗艺”,在当今看来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却仍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不甘其憾的人们,便把我国著名的民间木刻年画的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誉为“年画四大家”。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几朝。因临近北京,多有贡品进京供大户人家贴用,故杨柳青年画制作精细,色彩柔和,以迎合宫廷和市民品位。制作精美的“绿地流云门神”就是其中的珍品。仕女和娃娃题材的吉利年画更是一绝。当时的大画店“戴连增”和“齐健隆”两家经常邀请著名画师出画稿,以提高年画的创作水平。杨柳青年画影响远至新疆和国外,“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杨柳青年画一年鼓一张”,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每年出产的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桃花坞是江南水乡,馥郁的风光,最易养性养情,著名的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写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的名句。桃花坞年画便在这江南水乡中诞生,其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独特风格。桃花坞年画数百年来一直畅销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其代表作品有《春牛图》、《老鼠嫁女图》、《百鸟图》等。苏州桃花坞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时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杨家埠年画最是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其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气质,深得农民的喜欢。其代表作品有《麒麟送子》、《连年有余》等。
四川绵竹年画历史最悠久,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颇有大写意风韵的浓墨重彩;线条刚柔并济,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是体现出巴蜀人民乐观向上、诙谐活泼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代表作品有《迎春图》、《二十四孝图》等。
此外,在中国大地上,还星罗棋布着诸多年画之乡,并因“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形成各自特点,如河南朱仙镇之豪放、河北武强之雄劲、福建漳州之清疏……共同构成了中国年画彼此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
四
古人觉得年画的“匠气”,是入不了台面,更无从“收藏”一说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很少垂青于它,倒是外国人很喜欢,“墙内开花墙外香”。
尤其是清代晚期以后,外国人至中国内地者渐多,“异域风”的年画成了他们猎奇收藏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外很多图书馆、美术馆,像版画之乡的荷兰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就专门收藏中国年画。而今英、美、法、德、俄及东欧等国家的博物馆中均有中国木版年画藏品,且相当丰富。其中俄罗斯的博物馆所藏年画甚至达到6000多张,远远超过中国的收藏量。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实物《四美图》,就藏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自家的年画,在他乡繁盛,别一番滋味令人唏嘘。
所幸的是,在现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慧眼识珠”的年画藏家,终于让年画在自家继得一脉。现代中国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画的是鲁迅先生,他收藏的湖南滩头年画《老鼠娶亲》,是中国民俗年画的经典。鲁迅所藏的河南开封年画,现藏于鲁迅纪念馆中,经中国年画收藏研究专家考证,这些年画都是孤品。也是在同时代,上海的王尚义收藏了许多老年画。他1964年侨居美国,去世后,家人将其所藏200余幅老年画精品转让给英国伦敦中国版画基金会。
更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人们重读民俗文化的热潮,终于使年画有了“再认识”的契机,加上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进入大众收藏领域是大势所趋,在拍场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其中,老祖先留下的木版年画,因存量稀少、艺术含量较高为国内外收藏家一致看好。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年画现在已是凤毛麟角,属稀世珍品,而清末民初的年画售价也已不低。更早期的老年画,则已成为“可与中国明清珍本绣像插图相媲美”的艺术珍品了。2004年,广州嘉德曾举办了国内首场年画专场拍卖会,有180件年画拍品参加了拍卖。其中一对编号为4号《尉迟恭沥粉金门神》和5号《秦琼沥粉金门神》的清代初期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拍出了9.02万元的高价。另一幅反映中国鸦片战争前边界原貌的清代黑白木版年画《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以8.47万元成交。
而“新年画”和“文革年画”也值得玩味收藏。“新年画”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行的,内容涉及抗美援朝、大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题材的年画。当时许多画家,如古元、李可染、谢之光、石鲁、张仃、刘继卣、贺友直等都参与了大量的年画创作,使这一时期的年画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巅峰;而“文革年画”指的是“文革”时期,新年的门联多是一些毛主席诗词手迹,而画面的内容多是描绘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生活风貌的宣传画,其特殊的政治意味也增强了收藏的历史感。在2013年北京传是春季拍卖会上,力群和李可染等人所做的新年画,就曾拍得13.8万的高价。
从这些高成交价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年画,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年画,是根植于民族民间沃土上的一朵艺术之花。在其绚烂的颜色和花容中,能窥见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和智慧结晶,感知古老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寻得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生活历程遗迹。也正因为它扎根于广袤的民间沃土,这朵艺术之花会更加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