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青铜时代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为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这其中,尤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最为上乘。铸造者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得器皿品质优良,经久耐用。加之造型庄重,纹饰富丽典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扬州博物馆《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的众多展览文物中,一件最大、最重的“四凤铜盘”与一件“子作父宝尊”铜鼎残片向今人展现了西周青铜器制作之精美。1930年,在仪征破山口出土了一批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精美,颇具特色,这其中就有这件四凤铜盘。铜盘原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今扬州博物馆为其复制品。在解放后,仪征县文化馆在破山口地区征集到一件青铜戈和一件青铜残片,残片即是这件“子作父宝尊”铜鼎残片。
此件“西周四凤铜盘”重达500斤,直径1米,四端各立一只凤鸟展翅欲飞,大气恢宏中别有一股生气。凤凰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为群鸟之首、百鸟之王,是吉祥之鸟。
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约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到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都出土过以鸟为题材的“日鸟合璧”或鸟纹图像的彩陶。到了商周时期,凤凰崇拜成为中原地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此时的凤凰已被视为一种万分高贵、傲然高洁的神瑞形象,象征着吉祥太平。
这件“四凤铜盘”在扬州出土与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两三千年前的扬州居民被称为淮夷,商周之际,淮夷已是一个很强大的民族。他们曾与中原地区的商周长期对抗,在对抗中有战争也有交流,吸收了商周的先进文化。当时中原文化中“凤”的意象被淮夷人吸收,被作为神瑞的同时还赋予了它浓厚的地域特色,成为可以上达天庭、导引飞升的神祇。因此这件四凤铜盘并不仅仅是一件青铜盛器,还是中原文化与淮夷文化交融的见证。
“子作父宝尊”残片长16厘米,高7厘米,以此推测原器物为圆形鼎,体型较大,厚重,直口,设窃曲纹。其造型纹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南北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特点。内壁铸刻有阴文“子作父宝尊”字样,字体苍劲有力,为籀篆体。铭文格式为祭辞,此格式流行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
此件残片上的铭文不全,大致的意思是:作礼器祭祀先人、颂扬祖德、传遗子孙后代,体现出严格的宗法制度。正如《礼记·祭统》上所说:“夫鼎有铭,铭者自铭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名著之后世者也。”
“子作父宝尊”铜鼎残片和“西周四凤铜盘”复制品的收藏不仅丰富了扬州博物馆的青铜器类藏品的收藏,也为今人了解和研究扬州的青铜文化,研究古代历史和上古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裘实 陈允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