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流通过贝币、金币、银币、铜币、铁币和纸币,但是,你听说过“陶币”吗?本期陈嘉荣老人就为藏友们浅谈一下陶币在古币世界所扮演的是什么样的特殊角色。
1932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东北策划成立满洲国,推出傀儡皇帝,年号为大同康德。伪满政府曾发行陶质货币。笔者搜集到的货币有两种:一是康德十一年(1944年)发行,面值5分,二是康德十二年(1945年)发行,面值1分。陶币正面有“满洲帝国”字样,同时分别有阿拉伯数字“5”或“1”,数字旁边有一个圆点,下端为年号和年份;陶币背面有近似于圆的八边形图案,图案上下饰有云纹,两边是“五分”或“壹分”字样。陶币颜色分别为砖红色、暗红色,这是由于配料不同造成的。陶币的原料由高岭石等多种成分组成,具有吸水、可塑、耐火等可烧结成型等特性。《日本货币型录》一书中有关陶币的记载,介绍陶币原料是一种菱镁矿(俗称白陶土)。方程式如MgCO3·3H2O。陶币是一种质地较差、制作工艺简单、流通寿命短的钱币。它在当时充当“满洲中央银行”大面值纸币的辅币,流通于市场当中。
用陶土制币在我国钱币史上是仅见的。陶币的产生有其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搜罗物资,到处搜刮金属物,制造枪弹武器。当时,伪满政权一方面将大量金属矿奉献给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面将社会上流通的铜币收回,并且到处搜刮民间铜器,就连箱柜上的“铜活”也不放过。伪满当局财政枯竭,经济困窘,只好从日本引进技术,用陶土冲压制币,投放市场。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陶币只在我国东北一些地区流通了一年多时间,“满洲帝国”就灭亡了。可见陶币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见证。陶币不是金属,不能再行熔铸,别无它用,所以留存下来的不多。东北民间称陶币为“胶木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