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书房家具之椅与墩:正襟危坐与随向而坐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书房家具之椅与墩:正襟危坐与随向而坐

书房家具之椅与墩:正襟危坐与随向而坐

作者:佚名      收藏知识编辑:admin     
子川 子川 北宋 《文会图》中众人所坐多为藤墩 北宋 《文会图》中众人所坐多为藤墩 《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座椅与墩的形象 《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座椅与墩的形象

  文/子川   编辑/刘玲芳

  人物名片>>>

  子川,传统书房文化独立研究者。2012年出版专著《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

  椅:正襟危坐

  书房是个人修心正身的私密之地,作为书房重要家具之一的“坐具”,其设计自然也要以此为准。修身之道是对身体形态乃至内心的调整,也因此有了对威仪的讲究,正如《中庸》所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关于坐具正身的基本观点在“传统书房文化”专栏前几期的文章中已有论述。书房是主人读书问学的场所,人如何才能在书房里坐得住,即坐得舒适、不疲惫又能坐得长久,与坐具造型有着很大的关系。古代人在读书、休闲、会客等场所使用的坐具各不相同,书房坐具有其特殊的要求。

  许多传统学问与艺术形式,对身心的细微要求都是一致的,如弹琴、书写、读书时都对身势有统一的规范,这是文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正襟危坐”是儒家深入修身之道的基本坐式,其坐姿要求平坐在椅面前部三分之一处,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小腿垂直于地面,大腿与地面平行,两手则以掌心抚于两膝盖,其它要领与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一致,如头正、身直、虚领、沉坠、松腰等。这些对于坐姿的要求看似复杂,实则是做学问的基本功夫。只有坐姿正确才能静心深入学问。

  书房坐椅的造型即是“正襟危坐”的意象表达,“官帽椅”就是最好的体现。“官帽椅”似乎以“官貌”来解释更为合理,意为官家样貌。“官帽”二字只注重外形的相似,而“官貌”则更重神意。古代为官之人的样貌,均为数十年读书修身之后的成果,必然不同于平常百姓,其神其态、语默动静均有庄重诚敬之容。当代人不晓身心之道,多用软质沙发,坐姿更是随心所欲,最易失势而导致散乱昏沉,难以精进。

  古代有些造型独特的椅子本来就不是用来倚靠的,后背只有一根横梁作为靠背的椅子造型体现的是一种“德性”,是为了展现威仪之态,即端庄、刚健、中正,也就是《中庸》所说的“中立而不倚”。人坐上去时,需在后背衬一块用绢布裹好的硬板作为靠背,变为燕居休闲时的坐椅,才能倚靠。修身功夫做得好的读书人,身形本来就很端正,直接坐上也无妨。古代图画中这两种状态都有所描绘,可见这种造型的椅子很常见,尤其常出现在文人雅集的场景中,讲究的不只是纯粹的形,更是意象。传统制器作物要体现“德性”,这种椅子摆在书房里,就有一种端庄、严整的气度,一派儒家风范,也自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仪与气势。这种坐椅若不放在书房里,必然放在厅堂或祠堂,它对人的正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正因为书房坐椅要求具有刚健、雅正的意象,所以大部分文人会亲自参与坐椅的设计制作,并题刻其上,使坐椅与诗文、书法、图画、印章等艺术形式合为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书房风景。如现存的明代家具珍品中,有一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所用官帽椅,背板上镌有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中的一段文字,落款为“丙戌十月三十日书,枝山樵人祝允明”,并镌有祝公的两方印章。不但坐椅如此,其它如书柜、书架、屏风等书房家具,均可看到当时文人的遗存笔迹。各种艺术形式与家具的结合,丰富了书房家具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书房家具独有的文化面貌。

  传世南宋摹本绘画《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所坐椅子面很宽大,没有扶手,可以将两腿盘于其上。下方有脚踏,脱下的鞋子可以直接放在脚踏上。古代正式场合的坐椅特别是交椅都配有脚踏,过去的帝王或大户人家的祖先画像中,主要人物都坐在带有脚踏的坐椅上,一些表现文人雅集的画里,脚踏也并不少见。而在书房之中,坐椅如果没有配备脚踏,就必然会出现在书桌下面。韩熙载所坐椅子的椅垫绑法也与现在不同,每个角都用两条很宽的丝带,分别照顾坐垫的两个侧面,这样可以使其四角平整、规矩。而当代人多是用四条细绳,直接绑在每一个角上,受力集中在一点,很容易损坏椅垫,是过于简陋的绑法。

  坐椅是平时较常使用的书房家具,是主人承托身心之处。所以古人在椅子的造型上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这正是当代书房家具设计有所欠缺的地方。现代人体工程学对人体的数据测量是一种过于机械的做法,只注重有形的表象而不关注对人的心理与气机的影响。它不是主动调整人的整体身心,而是被动适应人的日常活动,不能虚实相生,终究不得其要。

  墩:随向而坐

  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解释“墩”为“平地有堆”,也就是说,墩是实心的,是厚重的。在家具的造型设计中,墩的外形正具备这种意象。墩也是书房里常用的一种坐具,汉代就已有之。墩没有靠背,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多边形、花瓣形等样式。早期的坐墩顶面较为宽阔,形制矮胖,明代之后则趋于窄小、细高,略显秀气,有竹制、木制、藤制、瓷制等不同材质。五代时期出现的绣墩,用绣花的织品套子蒙在墩上作为装饰或垫子。墩多做休闲之用,书房里可以适当安置。

  墩与凳的区别在于造型的虚实不同,墩的造型大多为实心、扁平,重心稍低,显得浑厚饱满,如石墩等。矮树桩顶面取平之后也是墩。有的取意于鼓,造型通透,也称为墩。凳的造型多为框架支撑式,一个面,数条腿足,显得轻灵通透。圆形多足凳,如果从上到下罩上锦绣作为垫子,也可称为“绣墩”。凳的造型可方可圆,也可为长条形,大多放置于室外。

  墩没有方向,可随向而坐,没有靠背的阻挡,转身方便,同时便于移动。如竹藤编制的墩非常轻便,宋元时期就十分流行,并一直延续至今。当代的藤制坐墩只是在工艺上有所改变,纯粹藤条编裹的技术渐被废弃,多用铁钉加固,却更容易过早出现散架和锈蚀的情况。墩在书房里可以安放多个,用于朋友小聚坐椅不够时取用,但不宜太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花绣过多的绣墩闺阁气太重,不宜摆放在书房。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