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本报与万州区博物馆发起的为期一个月的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公众互动活动开始的日子。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博物馆,进一步接触文物、了解文物,万州区博物馆当天在万州高笋塘广场和区博物馆现场,举办了知识问答、汉砖拓片、精品文物图片展等一系列公众互动活动,让不少市民品尝到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七岁女孩制作精美汉砖拓片
昨天早上,在万州区博物馆内的小广场上,不少市民正拿着宣纸、墨汁、刷子等工具,亲手制作汉砖拓片。
这些汉砖有的刻画着车轮,有的刻画着钱币,有的刻画着菱形花纹等,汉砖上的刻画都精美绝伦,各不相同。市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拓片。
“妈妈,这些砖好特别,做出的画也好好看,我也想亲手制作一幅拓片。”七岁的刘畅看到母亲刚制作出了一幅精美的拓片,她拉着母亲的手,表示自己也想亲手做一副。
刘畅接过母亲手中制作工具,挑选了一个车轮图画的汉砖准备进行拓片。“先把宣纸铺平在汉砖上,再往宣纸上均匀地洒水,接着就用刷子慢慢地把汉砖上的雕纹弄出来,等纸上的水干了后就可以往上刷墨汁。”在现场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刘畅成功地制作一幅精美的拓片。
“感觉真兴奋,以往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特别的汉砖,重未这么近距离接触过,并且还自己亲手制作了一幅拓片。”刘畅说,以往时常和父母一起看文物探索类节目,自己对文物历史类知识很感兴趣。
据了解,当天有百余位市民陆续参与了此次活动,并且每位市民可以制作多次,直到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为止。
30道答题被市民一抢而空
“这张纸条上的题目我会,目前万州区有15处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活动过程中,在高笋塘流杯池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发放文物保护法和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相关宣传资料,还有不少市民参与文物知识的有奖问答。
这次问答活动的方式有些特别,很像古时候猜灯谜的方式。此次活动共准备了30道题目,这些题目都写在一张对折的纸条上,30张纸条都挂在一条长绳子,参与答题的市民可扯下纸条,根据纸条上的问题进行答题,但每位市民只允许答一题,答对了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
“活动是八点半开始的,但九点左右30张纸条都被市民扯下并回答完上面的问题。”现场一工作人员说,市民们大多都是仔细阅读了发放的相关资料后,都积极的参与答题活动,不一会儿30道题目就被市民答光了。
工作人员说,本次准备了300多份的宣传资料很快发完了。“唉,来晚了,没参加到答题,不过拿到一份文物保护法和全国文物普查的宣传资料,看完后学到了很多。”年轻小伙王军说,以前更本不知道这些知识,现场看过资料后,增加了不少知识。
珍贵图片展带你了解万州历史变迁
昨天,万州区博物馆还开展了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展板上的20余件文物照片供市民欣赏。
据了解,万州区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0261件,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木器、书画、石刻、丝织品等类别,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20件,三级文物513件,一般藏品39715件。万州区博物馆内藏品,以战国青铜器、汉代陶器、唐代青瓷器等最具特色。此次的精品文物图片展中,多是珍贵文物,让市民感受这些文物的独特魅力,了解万州历史变迁。万州人自己的博物馆里,究竟有哪些“镇馆之宝”?不妨看看本报为您做的整理:
商周陶鬶
此物出自商周时期,其形制为三角形扁凿实足,腹部如壶,是古代陶制炊器,一种造型优美的日常生活用具。这件文物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历史久远,并且对研究商周时期的民俗历史有着重要作用。
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此物是一级文物,于1989年夏,在万州甘宁乡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由万州博物馆收藏。在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件錞于属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该物在当时用于战争,敲响此物就表示前进或者后退。
汉代青铜俑(文吏俑和武吏俑)
此物较为稀有,并且保存完整。目前,整个三峡库区只有这么完整的一对汉代文、武吏青铜俑。汉代青铜雕塑以善于刻画特定人物的表情动态见称,这对俑雕刻得很精美,即使时隔久远,依旧栩栩如生。
汉代红陶庖厨俑
此物保存完整,产自汉代,是用红土制作而成,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在博物馆内,该物除了庖厨俑外,还馆藏有歌舞俑,动物俑等各种俑像。
唐代青瓷胡人武士俑
此物发掘于1978年万州的驸马乡,是唐代早期的制品。该物品制作精美,保存完整,把胡人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这件物品不仅历史、艺术价值高,并且对研究初唐时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此物是保存完整的明代制品。洁白如玉、精巧雅致的德化白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称之为“中国白”,并且德化白瓷自宋元时起,以瓷为媒,漂洋过海,把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明代德化窑白瓷尊
清代祭红釉扁壶
祭红釉,瓷器釉色名。亦称“鲜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是明宣德时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在明代中期以后,红釉烧制技术几乎失传,直至清代前期的康熙朝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但其产量稀少,此件文物是清代制品,目前像这种保存完整的祭红釉瓷器较为少见。
明代祝枝山行草书五言轴
祝枝山,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擅长于狂草和楷书,此副作品是用行草字体书写,这种字体是介于草书与行书之间的字体,此字体在祝枝山的作品中较为罕见,并且此物保存完整,故此价值较高。
责任编辑:杨馥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