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古文化街文化小城书摊上,我看到了一份手稿,这份手稿只有3页。其中最主要的一页是“三毛流浪记封面”,对《三毛流浪记》我太熟悉了,因为多年来,我收藏了二十几册不同版本的《三毛流浪记》。在我的藏本中,有几册我还进行了修补,甚至有一册缺少的封面,我也按照别册的封面补绘过,所以见到这张封面,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拿起它,仔细地审视着。画面上,一只白色的母羊正在低着头舔舐着一只小羊,另外一只干瘦的小羊跪着前腿,正在仰头吸吮着母乳,瘦骨伶仃的三毛穿着短裤,大大的头上飘着3缕头发,一根手指放在嘴边,双眼注视着这三只羊。没错,这幅画面与正版《三毛流浪记》中的一模一样!我又仔细地端详着这张封面,见封面的用纸已经发旧,四角也已经磨损卷曲,周边也有些破损裂纹,画面上还有几道红色彩笔勾画着几根线条,并且还写着一些字迹。再看封面的背面也已经发黄,整个封面给人以一种历经沧桑、年代久远的感觉。至此,我几乎认定,这份手稿是真迹!
我把手稿小心地放回原处,与摊主攀谈起来。这是一位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圆圆的黑脸上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是个憨厚人。说话满口东北味儿,他向我说了他是牡丹江人,也是画漫画出身,和许多漫画界知名人士都认识,说了他得到这幅手稿前前后后的曲折经过。当我向他询问价钱时,他一口咬定少6000元不卖,我被他开的高价吓住了,又随便搭讪了几句,便转向别处去了。
离开了小伙子的书摊,我的脑子里却还在盘算着,这幅手稿到底是真是假?小伙子的诉说似乎也有些夸张的成分,不是有许多书贩编出各式各样的故事蒙那些买书人吗?难道今天被我遇上了?可为何又那样逼真,让人看不出一点痕迹?我的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推断着这幅手稿真伪,终于提出了几点疑问。第一,这幅手稿的幅面似乎比正版的《三毛流浪记》幅面要大,凭直观,手稿的幅面每边约大出2公分。第二,手稿上书名“三毛流浪记”五个字的字体与原版书上的字体不太一样。第三,手稿上没有作者张乐平的签名。第四,为什么只有一幅封面,其余的手稿哪里去了?我给自己提出了这些疑问,也给自己各种各样的解释。这半天,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推翻了我的猜想:手稿幅面的大小,不应该算作问题,谁规定了手稿纸的大小一定要和出版书的大小一样呢?最初草稿纸上的字体也不一定就是那样,印刷出版前也可以改动呀,作者也不一定要在每页手稿上都签上自己的名字,至于卖家偏偏只得到那张封面,而没有得到其他页面,也属正常的事。想到此,我觉得这份手稿应该算是真迹,可是虽然这样想着,心里却仍拿捏不定。到家后,我找出自己收藏的所有关于三毛的书翻看,终于在《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张乐平创作年表·大事记”中,明明白白记有“1983年,《三毛流浪记》全部原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为表彰张乐平对我国美术事业的贡献,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授奖仪式。”
《三毛流浪记》这份手稿虽然没到入手,但对这份手稿真伪却做了一番甄别,也算是我藏书路上的一段趣事吧!
作者:韩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