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上海地区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虽然没有发现生活实用家具的遗存,但出土了一些有确切纪年的家具模型。如明代潘氏墓就出土了不少木质家具明器(冥器)。其中以潘允徴墓所出数量最多,质量最精。虽然尺寸很小,但结构和比例的表现很真实,在国内众多的出土家具明器中实不多见。在没有参照物的照片上,乍看都不以为是模型,显然是参照当时生活实用家具的结构、比例的仿真制作。用于陪葬的家具模型能有如此做工,确实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这对于明代晚期家具工艺的理解和认识一定会有帮助。
潘允徵为上海县人,生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卒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享年56岁。曾任修职佐郎光禄寺掌醢署监事,从八品。潘允徴墓为一穴一棺一椁。在棺、椁之间发现了一套家具模型和木俑。木俑中有文有武,神态各异。其中有乐俑、仪仗俑、隶役俑、侍吏俑、侍僮俑和轿夫俑等45个,呈奏乐、捧印、抬轿、执棍等多种姿仪。家具模型种类较多,有桌、椅、床、榻、橱、架、几、箱等等。全国各地出土的明代家具,绝大多数是随葬的模型,泥塑为多,木制较少,而木制比泥塑更能清楚地表现家具的结构。
这些家具模型用当地生长的榉木制作,是一套基本完整的家具配置。它们虽是冥器,却是研究明代晚期家具造型、结构和种类的重要资料。从其造型、比例和结构的写实,犹如见到了当时民间富户日用家具的真实面貌。这些微型家具很可能是参照墓主生前所用家具实物按比例缩小制作,以期墓主在另一个世界能够享有与生前一样的生活。
明代晚期家具工艺的进步,有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今属上海)的稻米和棉布远近闻名,构成了当地经济繁荣的基础,名宦巨贾和地主豪绅得以在此尽享荣华富贵。因购买力的增强,明代晚期江南地区民间奢靡之风已经十分显著,这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确实推动了家具业的高度发展。消费的两极分化使民间家具之间的差距加大,工艺上精、粗显著,使用者贵、贱分明。在名园错综、宅第鳞集的松江府城,家具既是实现建筑功能的实物媒介,又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家庭财富,因此必然会有空前的发展。
比较之下,苏州地区手工业更为发达,仅家具制造一项就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上海地区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手工业的发展和地位长期以来也未能与近邻苏州相抗衡。不过,由于苏、松二地的毗邻关系,相互之间的物资交流频繁。由文献可见,日益奢侈的消费需求,使得家具这种大件的物品也会从苏州贩卖到上海。晚明文献中家居器用方面的记录比以往明显增多,关于上海地区家具使用情况的记载甚至要多于苏州。
文献中所描述的这些利用家具和文玩来布置居室、书房的情况,相信在当时确有其事,也一定很有意思,可现在已经无法作切身的体验,只能在绘画和版画中看到一些图像。文字和图画毕竟都是间接的表达,实物的遗存才是最直接的见证。明代万历年间的上海朱守诚墓出土的文房用具,有笔筒、桌屏、印盒、砚盒、镇纸、香熏等等,制式古雅,工艺精湛,是墓主生前雅致生活的见证。同时期的上海潘允徵墓随葬的这些家具模型,既多且精,其真实的结构、质感和配置组合,无一不是当时墓主现实生活状态的缩影。除了反映当时豪门富户“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作派之外,也真实记录了当时上海地区的家具种类及其造型特征。不管是家具还是文具,这些出土实物都可与文献记载互为佐证,成为研究明代晚期苏、松地区木器工艺极为重要的依据。■
(本文系节选,作者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