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原 ○编辑 陈羽
作为20世纪中国书画史上著名的女画家,方召麐开创的书画风格,却终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字,暂且被后人称为“融合抽象精神的大写意山水”,这种对方召麐艺术中显而易见的中西融合之总结,特点乃“稚拙”、“天然”、“大写意”。
坎坷流离寄情人间
转益多师上下求索
如要深究其作品风格的形成之道,自然与她传奇的人生经历有关:1914年出生于无锡世家的方召麐,7岁丧父,36岁丧夫,养育8个子女,40岁后两度留学读博,凭借高超艺术水平进入画坛并一举成名。
前半生,方召麐坎坷多难,但始终未曾放弃绘画。苦难的人生也锻造了她坚强的意志和悲悯的胸怀。艺术上,方召麐又极其幸运:幼时学画,受名家钱松喦开蒙;辗转至香港,拜师岭南名家赵少昂;中年又入大风堂拜师张大千,成为张大千器重的入室弟子——一生遇到的三位老师,引领她日臻艺术化境。
十几岁时,钱松喦对其进行传统方法的严格训练,让方召麐自小打下了扎实的古典书画基础。后因战乱逃难,她辍笔十年。辗转至香港后,方召麐拜岭南名家赵少昂为师,二度拿起画笔。很快,她的岭南派花鸟画已经炉火纯青,“换个款就是赵少昂”。方召麐尽管十分敬重恩师,却隐隐感到这并非自己喜欢的艺术道路。
1953年,方召麐转入张大千门下后,师生间一次散步闲谈,对方召麐艺术风格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彼时,张大千已经会晤过了毕加索。张大千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拙”与“生”。技巧圆熟是末路,拙是最大的巧。而生则是以往的中国画所缺乏的。
张大千对方召麐说,以前不知道毕加索的好处,觉得他是乱画。现在看来,此翁的画,几年一变,完全脱离以前的样子,很有“生”的意味。
拙与生的天然之趣
古朴狂放的全新画风
在师古、师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方召麐很快开始了这条拙与生的艺术道路。她果断摒弃曾经娴熟的岭南派技巧,以汉隶的古朴笔法,加上大写意的狂放精神,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画风。
方召麐陪张大千在美国看画展时,也受到西方抽象艺术大师波洛克的影响,将波洛克的抽象精神加入到大写意山水中。大写意是中国的抽象方法,波洛克是西方的抽象思维,在方召麐这里得到了融合和统一。加上方召麐本身天然童趣的审美心态,将汉砖上的人物形象加以改造,使得方氏山水画有了更多的天然之趣。
观摩毕加索画展及在美国随侍张大千一年后,方召麐在泼墨写意中尝试完成了“生”与“拙”的境界,创作了一批探索性山水画。她在“可以居”的一幅山水画作,赢得张大千的赞誉和亲笔题词:“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饶宗颐称之为“迅笔所致,挟风雨以震雷霆”。海外艺坛多为其作品中的稚拙朴茂和天真无邪所感动。
转益多师,方召麐终成自家面貌,画格清雄,石破天惊。从1972年起,在多次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后,方召麐认定“作为中国画家,应该沿着自己根深蒂固的中国优良传统创出新局面”。
怀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方召麐的作品开始更加胸怀祖国,祖国山河的雄壮让她不由自主地以厚重大笔来临摹。在水墨视觉语言上,方召麐已将“拙”与“生”运用得淋漓尽致,她质朴奇拙的特殊性更让她在当时的画坛独具一格。
《故乡小景》、《思乡无锡运河》、《漓江回忆》等画作表达了方召麐对自己所居之地的深情;而《大江南北之劳动者》等表现祖国山川的作品富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画面在纯真质朴之余,也不乏饱含激情与力度的精神内涵。在方召麐的笔下,她的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拙”“重”“大”的风貌,不仅造型厚重,线条苍劲,山势豪壮,在设色上也多次渲染,在一个色调中造出深浅浓淡和独特的皴法。她或以赭石和朱红染出苍劲的秋山,或以浅花青画出皑皑的冬山,或以绿色夹杂红黄写出春山夏山,制造出青铜器铜绿般的效果,颜色厚重复杂,然而毫无媚俗之气。
超脱自在的姿态
拔山扛鼎的勇气
晚年的方召麐,身体不济,画画趋近轻描淡写,更体现出超脱自在的姿态。1997年已83岁高龄时的创作《再攀高峰》,画中崇山峻岭的中央开出一道长梯,直达山巅;1999年作《窑洞》,构图不泥古法,自在洒脱,意境清澄,又充满生命的欢喜。晚年的方召麐作品,构图不拘古法,设色偏淡,画面洗练。
而且自在洒脱的方召麐在晚年反复绘写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作品,笔下的异国风情清澄明净,花鸟鱼虫、蔬果人马则显示出安详活泼可爱的天性。诸如《越南难民图》题材,勾画人们漂泊无依的神态,显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种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审美观,蕴含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方召麐的一生无疑充满了传奇励志色彩。尽管曲折离奇,却也造就了她守拙成道、真趣天然的自家面貌。也正是这奔波闯荡的一生,让她在继承传统和融合现代方面为海内外画家钦敬。
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曾说:“以她的功力,要做一名传统山水画家,而且大成,是不难的。但方先生却放弃了这条轻车熟路,却选择了崎岖之路,艺术上容易被误解的路,可以看出她坚强的艺术个性和拔山扛鼎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