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天圆,苍茫其间。在古人的观念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在河北博物院《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将方与圆、天与地相融之美发挥到极致的艺术精品——“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这件器物出土于我省平山县三汲乡战国中山王 墓。铜方案由底座、方形案框和案面组成(出土时,漆木案面已经朽烂),通高36.2厘米,案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铜方案主体造型是四条龙、四只凤扭结缠绕形成的半球状的结构,底座下部有两雄两雌四只梅花鹿,昂首侧卧,惟妙惟肖,鹿头探向外侧,共同承托起圆环形底座。在底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挺胸昂首,分向四方,龙肩伸出双翼,均向中间聚拢呈半球形,龙的双尾向两侧盘桓,尾梢反勾双角,龙尾盘桓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只凤凰,引颈长鸣,展翅欲飞。四条龙头上各有一个仿照木构建筑挑檐结构制成的一斗二升式斗拱,承托方形案框,完成了案架由圆形底座到方形案面的完美过渡,可谓匠心独具,展现出方圆之间的极致之美。整件铜方案以龙、凤、鹿装饰,风格清新明快,造型复杂,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的传统表现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内收外敞,动静结合,疏密有致,一幅龙飞凤舞的生动画卷跃然眼前,体现出原本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中山人在对中原文明兼容并蓄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这件铜方案结构繁复而严谨,制作工艺精湛。全器各部位分铸而成,再经过精妙的嵌铸和铆焊连接,使其外观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缝隙。据学者研究统计,这件器物是由78个部件,经过22次铸接、48次焊接制成的。此外,全器的细部装饰也极为精致,采用了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的错金银工艺,所谓“错金银”,就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花纹刻出沟槽,再将金片(丝)、银片(丝)嵌入沟槽内,最后将器物表面错平磨光。中山国的能工巧匠们以错金银工艺将铜方案装饰得富丽优雅,体现出中山国工匠卓绝的工艺水准和高超的铸造技艺。
铜方案的方形案框内边有沿口,可镶漆木案面。在一侧沿口上刻有:“十四祀,右使库,啬夫郭□,工疥”十二字铭文,记载了器物的制作时间、制作部门及工匠名称。由此铭文可知,这件铜方案制作于中山王 十四年(公元前313年),负责制器的部门为右使库,监造者姓郭,工匠名疥。古代典籍《礼记·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就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名字,这些铭文就像是器物的“身份证明”,为我们传递着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关于产品“质量追溯”的信息。
这件精美绝伦的器物是做什么用的呢?案,是我国最古老的家具种类之一,是古人日常放置物品的小桌子,由于当时的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适应这种坐姿,家具都比较低矮。驻足于这件闪着金银光泽的艺术品前静静欣赏,思绪也随之穿越时空,或许当年中山国王伏案办公,缜密思索,处理政事,休息的间歇,仆人们会端来“小茶点”放于案上。这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一定是中山国王钟爱之物,才能和主人一起沉睡地下两千多年。上世纪70年代,一经现身,便震惊后人。
(作者杨洁:系河北博物院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