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杰
“老象牙在保存和收藏的时候都会产生裂纹,但这些裂纹不算瑕疵,可以称之为‘笑’。”朋友见我挑剔这件明代象牙佛摆件上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纹时,不慌不忙地给我“上课”。
说起收藏,我只是一个初学者,看东西也只是初学者的眼光。每每惊叹于器物的完整与亮丽,比如龙泉窑,历经千年还如刚出窑一般的流光溢彩;但对于一些杂项玩意,却更有意义和看头,每每让我着迷。大凡古玩艺术品,都是精神与财富的完美结合,一器一物之上,不光有着岁月砥砺和文化锤炼,更有着赤裸裸的财富煊赫与精神图腾。这件明代的象牙佛雕,色泽蜡黄,造型朴素,刀法简洁,有明代早期的风格。
象牙名贵,洁白如玉,说的是新象牙,老象牙一般都会经岁月砥砺而渐显黄色;此件雕工随意,却栩栩如生,完美展现了一个强盛无比的时代在艺术品制作工艺上登峰造极的成就。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大象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历史已很久远,我们虽然无法探寻那个亘古漫漶年代中一人一象抵御自然的坚强与隐忍,但绵延至今东西方文化中对大象文化共同的尊重与推崇,便可以大致想象它在人类历史中地位。收藏和记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素质,大象死后,象牙应该被它的主人珍藏,早在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为装饰品随葬。可以说,一根象牙流传至今,即便没有固着人类的痕迹,也是一件见证历史与人类文明演化的化石。以象牙为原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象牙本身就是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光洁如玉、耐用持久,珍贵程度堪与宝玉石媲美。《史记》有载:纣始为象簪。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历代象牙雕刻品中,以清代为最盛,制造原料和雕刻工艺都得到了充分满足与发展,这个时期的象牙雕,是这门古老艺术最为辉煌的展示。
这组形态优美,意境怡人的象牙雕寿星作品,将象牙的珍贵细密与寿星的美好寓意汇聚一体,绝世风采,引人入胜。寿星和大象不同,它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但精神上的引导与象征的力量比大象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类的可贵之处在于,即便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洪荒肇始,除了维持生命的物质需求,更有着高远精神的追求。寿星,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本为恒星名,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后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明朝小说《西游记》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古人作长寿老人的象征。常衬托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确短暂而稀少。几十年一乱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这颗时隐时现的老人星恰是这种动荡局面的绝好象征。但仅仅是象征还远远不够,古人观天象,占星气,都是有很强的实用功利目的。那么南极老人星的实用价值在哪里呢?或许就在于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够承载一种重要的伦理价值观念——那就是尊老、孝道。福禄寿三星,起源于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由于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力,封建政府曾借助用于实施王道教化,道教也曾对他们大加推崇,以招徕信众,扩大自己的声势。虽然他们后来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威,却也因此获得自由,走入寻常巷陌,千家万户,成为古代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
象牙雕历史悠久,几经传承,明代的象牙雕为我国牙雕的鼎盛时期,已出现新的风格,与竹、木雕一样成为了文人雅士书房几案不可缺少的陈设和物。明代象牙雕刻分宫廷制作和民间制作两类。宫廷制作者精工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绘画笔意,明早期牙雕制品以龙纹、荷莲纹、蟠螭纹等纹饰居多,至中晚期则以梅、兰、竹、菊及松石人物图案纹饰居多,古朴典雅。其中,圆雕佛像也是常见题材,此件象牙雕虽然可以称之为寿星,大多是根据其慈眉善目及“大脑门”而确定,但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可以将其视为佛像。
明代是我国装饰雕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从明代中叶起,海禁解除,海外的各种珍稀材料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民间的象牙雕刻业也获得发展的机会。从一些明代文人笔记中可知,明代有许多有名的文人雕刻家也偶尔从事象牙雕刻,像鲍天成、夏白眼、朱小极、王百户、朱浒崖、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朱三松和濮仲谦等人,对象牙雕刻技艺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牙雕人物最出色,常见有仕女、观音、八仙、福禄寿三星和十八罗汉等,特点是人物的动态是借助象牙料的自隅弯曲之形。随形雕刻,只是头部两侧略有去料,全身去料很少,连手持器物都是随料而做,不顾忌原来的形态;刀法简练,衣纹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大折叠和阴划线表现;头较大,重视刻画面相的神态,如牙雕“寿星”不论造型如何,都是利用筒口比较大、直径较细的象牙雕刻而成,底部壁在0.7厘米左右;人物的姿势是借用象牙料的自然弯度,没有大的去料;脸部做工极细,面相生动,胡须用阴刻线表示;手中的拐杖、扇子都随料形与躯体贴在一起;衣纹用几条刚劲有力的阴刻线,富有装饰性。 刘英杰
“老象牙在保存和收藏的时候都会产生裂纹,但这些裂纹不算瑕疵,可以称之为‘笑’。”朋友见我挑剔这件明代象牙佛摆件上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纹时,不慌不忙地给我“上课”。
说起收藏,我只是一个初学者,看东西也只是初学者的眼光。每每惊叹于器物的完整与亮丽,比如龙泉窑,历经千年还如刚出窑一般的流光溢彩;但对于一些杂项玩意,却更有意义和看头,每每让我着迷。大凡古玩艺术品,都是精神与财富的完美结合,一器一物之上,不光有着岁月砥砺和文化锤炼,更有着赤裸裸的财富煊赫与精神图腾。这件明代的象牙佛雕,色泽蜡黄,造型朴素,刀法简洁,有明代早期的风格。
象牙名贵,洁白如玉,说的是新象牙,老象牙一般都会经岁月砥砺而渐显黄色;此件雕工随意,却栩栩如生,完美展现了一个强盛无比的时代在艺术品制作工艺上登峰造极的成就。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大象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历史已很久远,我们虽然无法探寻那个亘古漫漶年代中一人一象抵御自然的坚强与隐忍,但绵延至今东西方文化中对大象文化共同的尊重与推崇,便可以大致想象它在人类历史中地位。收藏和记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素质,大象死后,象牙应该被它的主人珍藏,早在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为装饰品随葬。可以说,一根象牙流传至今,即便没有固着人类的痕迹,也是一件见证历史与人类文明演化的化石。以象牙为原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象牙本身就是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光洁如玉、耐用持久,珍贵程度堪与宝玉石媲美。《史记》有载:纣始为象簪。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历代象牙雕刻品中,以清代为最盛,制造原料和雕刻工艺都得到了充分满足与发展,这个时期的象牙雕,是这门古老艺术最为辉煌的展示。
这组形态优美,意境怡人的象牙雕寿星作品,将象牙的珍贵细密与寿星的美好寓意汇聚一体,绝世风采,引人入胜。寿星和大象不同,它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但精神上的引导与象征的力量比大象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类的可贵之处在于,即便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洪荒肇始,除了维持生命的物质需求,更有着高远精神的追求。寿星,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本为恒星名,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后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明朝小说《西游记》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古人作长寿老人的象征。常衬托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确短暂而稀少。几十年一乱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这颗时隐时现的老人星恰是这种动荡局面的绝好象征。但仅仅是象征还远远不够,古人观天象,占星气,都是有很强的实用功利目的。那么南极老人星的实用价值在哪里呢?或许就在于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够承载一种重要的伦理价值观念——那就是尊老、孝道。福禄寿三星,起源于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由于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力,封建政府曾借助用于实施王道教化,道教也曾对他们大加推崇,以招徕信众,扩大自己的声势。虽然他们后来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威,却也因此获得自由,走入寻常巷陌,千家万户,成为古代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
象牙雕历史悠久,几经传承,明代的象牙雕为我国牙雕的鼎盛时期,已出现新的风格,与竹、木雕一样成为了文人雅士书房几案不可缺少的陈设和物。明代象牙雕刻分宫廷制作和民间制作两类。宫廷制作者精工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绘画笔意,明早期牙雕制品以龙纹、荷莲纹、蟠螭纹等纹饰居多,至中晚期则以梅、兰、竹、菊及松石人物图案纹饰居多,古朴典雅。其中,圆雕佛像也是常见题材,此件象牙雕虽然可以称之为寿星,大多是根据其慈眉善目及“大脑门”而确定,但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可以将其视为佛像。
明代是我国装饰雕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从明代中叶起,海禁解除,海外的各种珍稀材料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民间的象牙雕刻业也获得发展的机会。从一些明代文人笔记中可知,明代有许多有名的文人雕刻家也偶尔从事象牙雕刻,像鲍天成、夏白眼、朱小极、王百户、朱浒崖、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朱三松和濮仲谦等人,对象牙雕刻技艺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牙雕人物最出色,常见有仕女、观音、八仙、福禄寿三星和十八罗汉等,特点是人物的动态是借助象牙料的自隅弯曲之形。随形雕刻,只是头部两侧略有去料,全身去料很少,连手持器物都是随料而做,不顾忌原来的形态;刀法简练,衣纹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大折叠和阴划线表现;头较大,重视刻画面相的神态,如牙雕“寿星”不论造型如何,都是利用筒口比较大、直径较细的象牙雕刻而成,底部壁在0.7厘米左右;人物的姿势是借用象牙料的自然弯度,没有大的去料;脸部做工极细,面相生动,胡须用阴刻线表示;手中的拐杖、扇子都随料形与躯体贴在一起;衣纹用几条刚劲有力的阴刻线,富有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