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10年前,藏界就有人大呼“高古瓷要大涨”,而10年后,除了少数名窑精品价格迅速攀升外,大多数高古瓷还处于价值洼地。当下,与明清瓷器动辄拍出天价的市场行情相比,高古瓷整体行情却未有大的攀升,为何高古瓷市场行情为何不及明清瓷呢,业内专家认为主要由文物流通政策的影响、古今中外审美取向差异所、高古瓷真假难辨赝品泛滥、内冷外热的收藏大环境这四方个面的原因所致。
也曾是市场的宠儿
实际上,高古瓷在历史上也曾是收藏家的宠儿,也有过明清瓷望尘莫及的市场价位。专家称,在民国时期,一件中档的宋瓷就能换五件中档的乾隆官窑瓷器。民国时高古瓷的价格远高于明清瓷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高古瓷和明清瓷的行情完全掉了个个。
多年来一直推崇高古瓷收藏的翟健民介绍,从欧美的国际拍卖市场看,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高古瓷市场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火爆。之后跌进低谷,经历了长时间的冷清,市场行情一直不温不火。
文物流通政策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级资深陶瓷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张宁称,对于市场而言,宋瓷之所以目前无法与元、明、清瓷器抗衡,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并不是本身的价值没有元、明、清瓷器高。元青花、明清官窑中的斗彩、珐琅彩、釉里红等固然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而且距今年限较近,存世量相对较大,而宋代瓷器存世量较小,加之,乾隆时期之前的瓷器,国家的政策规定只允许在国内流通,出口受到一定限制,国际市场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国际市场而言,宋瓷的地位远远高于其它时期的瓷器。
古今中外审美取向差异所导致
当下,收藏市场上都是明清瓷器特别是明清官窑比较走俏,而高古瓷则难以望其项背。为何会如此呢,业内专家表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国内收藏界对高古瓷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了解普遍不足,大多国内藏家对高古瓷的认识不足,高古瓷的文化艺术特征与他们的审美趣味不符,没有形成收藏高古瓷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高古瓷鉴赏家老妖表示,相比而言,高古瓷在国内收藏市场上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明清瓷,这其中除了市场的成熟度、资金、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等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审美取向的问题。与明清瓷的华丽、秀美不同,高古瓷表现的审美趣味更多以朴拙、含蓄为主。当然,这其中也有受工艺发展历史所限的因素,但其实高古瓷中不乏精巧、灵秀之作。即便是五大名瓷这样为当时王公贵胄所珍视赏玩的最高艺术品类,其美学追求的重点仍是力求表现淡雅、洒脱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简单说,对高古瓷的欣赏要求更高的艺术品位。
古陶瓷鉴赏家余乃刚称,从清代到现在,我们的审美观慢慢变得俗气了,不喜欢文人化的朴素优雅的东西,而喜欢富丽喜庆的东西。
在古陶瓷收藏鉴赏家汪帮宏看来,作为传统收藏大项的高古瓷,沉寂多时,其价格仍在低位,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对高古瓷的认识将会发生大的改变,高古瓷价格的回归将是大势所趋。
真假难辨赝品泛滥
值得注意的是,真假难辨、赝品泛滥所造成的收藏风险成本加大也是高古瓷市场行情遇冷的原因。国内目前五大名窑的瓷器中,最受追捧的汝窑珍品存世量非常稀少,但市场上的赝品却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存在较大的收藏风险,造成大多数藏家对其望而却步。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高古瓷器相对来说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文饰并不复杂,因此也成为赝品泛滥的重灾区。目前文物贩子的造假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已经不单是小商小贩的个人行为,而形成了大资金投入的产业链行为。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文物鉴赏家赵自强称,现在的造假者很聪明,他们用一些碎瓷片为原料,重新回炉,做个新的出来,机器无法识破,因为材料的确是“真的”;还有一些仿品是拼接而成的,底部是真的,但上半部分是假的、新做的,即所谓的老底新瓷。
内冷外热的收藏大环境所致
在陶瓷收藏中,当下国内藏家大多把重点放在明清彩瓷上,较少关注高古瓷。与其价值相比,国内高古瓷的价格却普遍偏低,高古瓷在国际市场上的行情远高于国内,高古瓷收藏存在“内冷外热”的现象。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高古瓷的成交数量和成交价格远远不及国外市场。一段时期以来,在内地拍卖市场上成交的高古瓷数量不足欧美市场高古瓷总成交量的1/3,而中高档高古瓷在内地拍出的价格也只达到欧美中档的水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乔万宁表示,一直以来,高古瓷国内市场行情与欧美、日韩相比有很大差距。欧美高古瓷市场成熟已久,对高古瓷的价值和价格也有充分的认识。日韩市场比较偏爱单色釉的高古瓷。
在古陶瓷收藏家、鉴赏家楼钢看来,其实,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庄家,都有操盘手。对于中国古陶瓷而言,庄家不在中国而在欧洲。早在七年前他就曾撰稿称欧洲的庄家正在对中国明清瓷器拉高出货,而将回笼的资金用于高古瓷器的建仓。十多年来,除去一些特定的器物,明清瓷器的买家大多是中国人而卖家大多是欧美人,反过来,高古瓷器的买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欧美人,鲜有中国人出现。
(文章参考上海证券报、大河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