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人类好香是天性使然。在世界各文明圈中都可见香的存在。但在中国因中医药理论的强大势能将香纳入了医用养生的范畴,并开发出了可以行气发散、助阳消炎的一大复方药香体系,进而形成了包括香书、香诗、香具、香品等底蕴丰富的中国香文化。
论中日香文化的养生意义——药香与组香的比较
人类好香是天性使然。在世界各文明圈中都可见香的存在。但在中国因中医药理论的强大势能将香纳入了医用养生的范畴,并开发出了可以行气发散、助阳消炎的一大复方药香体系,进而形成了包括香书、香诗、香具、香品等底蕴丰富的中国香文化。中国香文化于8世纪传入日本,因为日本受制于地理人文环境不能完全模仿中国的香文化模式,特别是药香模式,日本便将娱乐要素、文学要素加入到了香文化中,形成了以《源氏物语》为集中表现的重视香气的赛香。至15世纪,日本又按照其独特的自然观创立了以单品沉香为媒介的组香游戏,进而形成了包括香会、香具、香席礼仪的日本香道文化。
不同的香体系
人类好香是天性使然。在世界各文明圈中都可见香的存在。
在阿拉伯世界,香料使用历史久远,这一是由于阿拉伯半岛具有香料生长的特殊气候与土壤,二是穆斯林认为使用香料属于圣行,是高尚的精神生活与美好的物质享受的完美结合。阿拉伯人在家添人丁、老人去世、姑娘出嫁、贵客临门时都会使用香料,其宗教活动中更是要摆上大香炉,焚烧大量的沉香、麝香、龙涎香等单品珍贵香料。但由于阿拉伯香文化中没有中医药的理论引导,故阿拉伯香文化中没有药香体系。
在欧洲,由于其地处气候环境不生长香料,其对香料的使用较晚。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才使欧洲人认识到了香料(胡椒、肉桂、丁香、生姜)对肉食的增鲜、消化作用。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先是为寻找香料起航,后来才成为伟大的航海家。由于西方没有中医药学理论,所以西方人对香料的使用目的多在于调理肉食的味道、享受各类香气给人带来的愉悦。
在印度,有关香的记载始于《吠陀经》。在早期印度教中,香的特殊治疗功效并入了宗教行为,佛教形成后,香又成为佛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人不分尊卑全民用香,主要用于咖喱料理、宗教仪式、居室熏香、瑜伽调息、精油按摩。印度因地理位置的原因生产大量的香料,也用混合香,但其分类法显然与中医药理论相去甚远。印度把所有的香料分成五个类型:1.天(果实),例如:八角茴香。2.水(茎、枝),例如:檀香、沉香木、雪松木、肉桂、乳香、没药、龙脑。3.土(根),例如:姜黄粉、岩兰草、姜、木香根、缬草、印度甘松。4.火(花),例如:丁香。5.空(叶),例如:天竺薄荷。
中国的用香与养生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香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四点:1.祀先供圣——礼仪的表达手段;2.祛疫辟秽——草药的重要部分;3.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备用品;4.启迪才思——文人的读书伴侣。
在至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熏炉,良渚遗址里就出土了一件竹节纹灰陶熏炉,高11厘米,炉盖上有18个孔,所用的燃烧物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草、木屑。
先秦时期,由于边陲和海外的香药(沉香、檀香、乳香等)尚未大量传入内地,所用香药以各地产的香草香木为主,如:兰、蕙、艾、萧、郁、椒、芷、桂、木兰、辛夷、茅等。战国时期,在室内熏香的风气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这从出土的熏炉可以看出,陕西雍城遗址的“凤鸟衔环铜熏炉”就是一例。
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对香气的喜好是一种自然的本性,香气与人身有密切关系,可以用作养生。天子重于养生,除了在宫殿里燃香外,出行的车架上也要悬挂香草,士大夫也争先佩戴香草。屈原在《离骚》中就说,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与“内美”并重。香气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对身心的修养。香气养生的观念对于后世香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汉代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确立时期,著名的《黄帝内经》就诞生在这个时代,用香气养生的理论也在汉代得到整理和确立。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把365种药分成三等,即上、中、下三个档次,并指出上药是用来养生的,可以久服,中药须斟酌服用,下药是治病的不可久服。在上药的罗列中,我们可见到麝香、木香(青木香)、柏实、榆皮、白蒿、甘草、兰草、菊花、松脂、丹砂、辛夷等传统香料或传统制香辅料,如榆皮、白芨、硝石。
在中医药理论看来,如同大自然是一个由阴阳两气组成的整体一样,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需要阴阳两气的正常循环才能保持健康。在中国医学中有关于病势的学说:如果“气”下行至足部后很难上行被称作“下陷”,子宫下垂、胃下垂、手脚发冷症属于此类病势;如果“气”上行至头部后很难下行被称作“上逆”,目眩、呕吐、咳嗽属于此类病势;如果“气”从身体里跑出来停留在身体的表面不肯回去被称作“表”,疹子、痤疮等属于此类病势;如果“气”集结在身体的中心不肯运行被称作“里”,消化不良、肿瘤等属于此类病势。
为治疗下陷、上逆、表、里这四种病势的疾病,便形成了具有升、降、浮、沉四种药势的中草药群。对下陷病势的疾病用升药势的药,对上逆病势的疾病用降药势的药,对表病势的疾病用浮药势的药,对里病势的疾病用沉药势的药。也可以归纳为:用具有升浮药势的药可以提高下陷、表的病势;用降沉药势的药可以压下上逆、里的病势。
那么如何定义药的药势呢?将升降浮沉的理论与四气五味理论结合起来解释,便是:气温热、味辛甘的药具有升、浮的药势;气寒凉、味苦酸咸的药具有降沉的药势。而香料在中医药里是担当“升浮”作用的主要角色。但香料药性烈、药效猛,除紧急时刻不能大量使用。在预防医学的引导下,在日常生活中熏香便成为保证人体阳气上扬的保健措施之一。于是,香与茶一起成为保障人体中的阴阳两气正常“升浮”与“降沉”循环运动的两大保健品。
即使用现代医学的视角分析,用多种香料制成的药香的主要疗效也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行气作用。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药香辛香温通、行而不泄,具有很好的行气止痛作用。药香可以使全身的气血均匀地循环起来,当然就可以缓解疼痛。如癌症晚期的疼痛、痛经等。
2.发散作用。药香气香升散,有很好的发散作用。比如有人因外感风寒,邪气入中,又饮食过量产生内热滞食,使用药香会大大缓解以上症状,使人体内外通达。从这个角度来说,沉香对脾胃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3.助阳作用。药香是纯阳之物,可温养脏腑、舒筋活络、壮阳除痹。比如有人久病不愈、精冷肾伤、形寒肢冷,使用药香可以大大缓解以上症状。从这个角度来说,沉香对精冷不孕、便溏肾亏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
4.消炎作用。药香对一般的细菌和病毒有抑制抗菌作用。
5.松肌作用。药香中挥发油成分的麻醉作用能减缓人体平滑肌的收缩,能对抗痉挛,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抑制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药香对哮喘、胃痉挛、心肌缺血、因精神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升高等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由此,熏香养性、熏香养生成为汉代香文化繁盛的内因动力。自汉代起,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就被纳入了中医药的范畴,成为中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被纳入的过程与结果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文化根基”格式化的使然。
趁中医药大兴之时,两汉时期熏香风气在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流行。著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公元前160年)即发现了熏炉、竹熏笼、香枕、香囊等多种香具,墓中还同时出土了许多香药(辛夷、高良姜、香茅、兰草、桂皮),其中还有一个盛有香药的陶熏炉,此熏炉里还留存有高良姜、辛夷、茅香等混合香草。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错金博山(仙山)炉”呈海上仙山的造型,可见汉代人将熏香看作了养生长寿的途径之一。
六朝时期,边陲和域外香料大量进入内地,药香品种已经基本齐全。人们按照中医药的理论审视外来香料,按照中药的制作方式,用外来香料和本土香草合香,选药、配方、炮制出品目繁多的药香。就用途而言,有居室熏香、熏衣熏被、香身香口、养颜美容、祛秽、疗疾以及佛家香、道家香等;就用法而言,有熏烧、佩戴、涂敷、熏蒸、内服;就香品的形态而言,有香丸、香饼、香炷、香粉、香膏、香汤、香露等。
东晋的范晔还写下了《和香方》,可惜正文已佚。但陶弘景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一种用来熏衣服用的香丸的制作方法:说用一两沉香、一两麝香、一两半苏合香、二两丁香、一两甲香、一两白胶香捣碎后加蜂蜜,用来熏衣服。此种用于熏烧的香丸的制作方法与用于内服的药丸的制作方法完全一致,并且香丸的成熟年代也在药丸普及的六朝时代。可以说,香丸即是药丸的一种;药香即是中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这样,中国的药香体系在中医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形成。药香成为中国香文化中形成时间最早、最核心、最独特的部分。
唐时期,国家空前强盛,香文化也获得空前发展。香品种类更加丰富,用途更加广泛。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理论认识的加深,药香的养生功效也得到了进一步认同;随着中药方的整理问世,香方也被大量整理记载。
据付京亮整理,《外台秘要》引《广济方》的“吃力迦丸”即是著名中成药“苏合香丸”的原方。唐代医方注明:此香丸可防治瘟疫,可治卒心痛。此方使用了几乎所有的重要香药,如麝香、香附子、沉香、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熏陆香、苏合香、龙脑香。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还记载了一种“熏衣香”:
零陵香、丁香、青桂皮、青木香……各二两,沉水香五两……麝香半两。右十八味为末,蜜二升半煮,肥枣40枚令烂熟,以手痛搦,令烂如粥,以生布绞去渣,用合香,干湿如捺麨,捣五百杵成丸,密封七日乃用之。
唐代的含服香利用也很流行。“五香圆”(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香附子、甘松香等十一味)是一种口含的香药,如黄豆大小,常口含可使口气发香、身体发香。
宋元时期,香的利用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药香养生的理念如同饮茶养生一样已经成为人们自觉的日常行为,并上升到了精神文化领域。这使中国香文化达到鼎盛。宋代文人盛行用香,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要焚香,可谓香影相随、无处不在。
宋代还有很多香学著作,广泛涉及香药性状、炮制、配方、香史、香文等内容,有丁谓的《天香传》、沈立的《(沈氏)香谱》、洪刍的《(洪氏)香谱》、叶廷珪的《名香谱》、颜博文的《(颜氏)香史》、陈敬的《陈氏香谱》等。仅在《陈氏香谱》中记载的香方就有400余种之多,举例如下:
“汉建宁宫中香”:黄熟香四斤、白附子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四两、零陵香四两、檀香四两、白芷四两、茅香二斤、茴香二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生结香四两、枣子半斤、一方入苏合油一钱,右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作丸或爇之。
尽管宋以后的中国香文化呈多样化发展态势,但用香养生始终作为其根本的理念,这反映在人们在制香过程中仍然沿袭着与制作中草药一样的方法,在配料方面多用本土的中药材而少用舶来的纯香料,香的用途多在预防疾病、清洁环境等等。
日本的用香与赛香会
日本文明起步较晚,其地理位置也不产香,故香事的起步较迟。
6世纪,香料达日本列岛。完成于720年的《日本书纪》(595年)夏四月条中记载“沉水漂于淡路岛”,“沉水”即指沉香。10世纪初,由藤原兼辅编纂的《圣德太子传历》中对此事进行了较详细记录,其中说:
推古三年乙卯春、在土佐的南海上夜有大光,亦有声如雷,三十日不停。夏四月,有一物漂至淡路岛的南岸,岛人不识是沉香,同薪柴一起入灶烧,其香气异常。其木一围粗,七八尺长,圣德太子知后,遣使进献于推古天皇。太子奏曰:此乃沉水香木,其树名旃檀香,生南天竺国之南海岸,因此木性凉,故夏季诸蛇缠绕其上。采香人夏季以失射木,待冬月蛇蜇,即斫采之。其实曰鸡舌、其花曰丁子、其脂曰熏陆、其完全沉水者曰沉香、其半沉水者曰浅香。陛下大兴佛教欲造佛像,故释梵感此德漂送此木。于是,推古天皇下令,命百济工匠刻造观音佛像。其像高数尺,安放于吉野比苏寺。像时有发光。
文中有许多不合香学知识的地方,比如将沉香木、檀香木、丁香木、乳香木混为一木。这正说明了古代日本人对产自中国南方的香料不太了解。
中国律宗大和尚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不少香木香药。如在天宝二年(743)的东渡装备中就包含有:麝香二十脐、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栈香、零陵香、青木香、熏陆香。虽然这一次的东渡没能成功,但是鉴真最后一次东渡时肯定带去了不少香木香药,至今仍保存在奈良东大寺的数十种药材中就有长1.5米的特大黄熟香,这对于其后日本香道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因日本处于温暖湿润的岛国,故日本很难效仿发源自我国中原地带的中医药学,很难得到纯正的中药材。尽管鉴真到日本后将所带香、药及日本存储的中药做了甄别教导,日本人把鉴真奉为日本医祖,但相对于古代日本对我国稻作文化、体制文化、文学文字等的大量吸收,日本对中医药的吸收不多,中国的养生理念也没能对古代日本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是,药香因不是内服,对药效的要求不高,又因为大部分高级香料本身也不产自中国,这就给予日本效仿的可能。特别是药香是通过美妙的香气来愉悦人的身心,养心养性,这就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功用。关于这一点,中国的唐宋文化人已经树立了丰富的模式,日本贵族便效仿了起来。
在日本的平安时代,虽然日本朝廷不再派遣唐使,但中日航线已经能够平稳运营。唐商船定期前往九州太宰府行商,居住在京都的天皇和贵族派专员首先选购精品唐物,其中就有中国商人从阿拉伯、东南亚等地贩来的香料和中国的香方。平安贵族们参照中国的香方,利用现有的香料制作香丸,并把这种香丸称为“炼香”,把熏烧香丸使室内充满香气之事称为“空熏”。
写于1000年的《枕草子》中列举了让作者清少纳言怦然心动的几件事,其中的两件事情与香丸有关:在空熏的美妙香气伴随下渐渐入睡,仔细梳妆之后穿上熏满香气的新衣。从中可知平安贵族们同唐宋古人一样有使用入夜香、熏衣香的习俗。
问世于1008年的《源氏物语》的《梅枝》卷中,谈及了“承和秘方”之事,说到在仁明天皇(833~850年在位)时,有只传给女性的香丸配制秘方。据后人研究,此香方中包括有“坎方”、“拾遗”两款香丸。为什么只传给女人呢?在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独特的香方是家族的无形财产,独特的香气是家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又因为,“访问婚”的婚姻制度可以让女人留守在家族里。那么“坎方”、“拾遗”两款香丸到底是怎样一个配方呢?据笔者管见,它不是来自中国的香方,恐怕是平安贵族按照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自创而来。在被称为国风文化时代的10世纪,日本的香文化留下了独特的成果。“六大香丸”是其代表:
1.梅花香丸:春季用香。模拟梅花之香。
2.荷叶香丸:夏季用香。模拟莲花之香。
3.落叶香丸:秋季用香。演绎落叶满地、芒草摇曳之气息。
4.菊花香丸:秋季用香。演绎满地盛开之菊香。
5.黑方香丸:冬季用香。能引起难忘回忆之悠远味道。
6.侍从香丸:冬季用香。能引起怀古之心之古朴味道。
关于配方的成分,举出两例:
梅花香丸:沉香八两二分,贝甲香三两二分,甘松一分
白檀二分三铢,丁字二两二分,麝香二分
黑方香丸:沉香四两,贝甲香一两二分,白檀一分
丁字二两,麝香二分,薰陆一分
分析以上香方的设计理念和配方成分可以得知,平安香方比起唐宋香方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平安香方的设计初衷在于求得与自然环境、四季风物的融合,这体现了日本文化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期许与自然成为一体的文化底色。其二,平安香方多用沉香、檀香、贝甲香等纯正的来自东南亚、阿拉伯的高级香料而较少使用中草药,这是因为平安贵族缺少养生理念,用香只为愉悦情绪而已,也反映了日本香文化缺少中药学根基的史实。另外,这种现象也与日本难以得到纯正中草药有很大关系。
还应注意到的是,在日本平安香文化中已经掺入了娱乐游戏的内容,赛香会就是其具体体现。由于日本古代政治是一种世袭政治,天皇的神统皇位不容动摇。贵族外戚们只能通过婚嫁来触摸最高权力。看似平静的政界并不平静。贵族外戚们为维持自己家族的规格和人脉,须在各种社交场合上站住风头。这样一来,与社交有关的、有女人参加的林林总总的文化就变得重要起来。在日本的平安时代,流行一种以比赛游戏的形式进行的宫廷雅集,列举如下:
赛香会:A、B两队女眷或宫女东西对坐,每队三人,天皇坐北朝南,A1与B1首先拿出自己制作的香丸(已经在香炉里着热发香)递给天皇并说出此香丸的雅号及赞美其香气的和歌,天皇闻香、欣赏和歌后宣布胜者和负者。三轮比赛过后分出胜队和负队。赛香会不设奖品,同乐就好。
赛贝会:大致与上同。比赛贝壳的美丽,赛后将胜者的贝壳摆台展示。
赛花会:大致与上同。比赛花的美丽,在春天举行,多比樱花。
赛草会:大致与上同。比赛草的美丽,在5月5日举行。
赛菊会:大致与上同。比赛菊花的美丽,在秋天举行。
在赛香会上,女眷或宫女们拿出的香丸是根据中药丸剂的制作方式合成的,虽然香丸在中国是中药丸剂的一部分,是保健养生的药品,但平安时代的女眷们恐怕顾及不到这些了。她们千方百计搜集名贵香料、制作独特香气的香丸,以期在赛香会上博得大家的关注。她们的香方是自行设计的。她们在调配香丸时主要考虑香气的问题而不去顾及养生的功效。这种香丸已经脱离了药丸的范围,这种赛香会是一种以鉴赏香丸为契机的游戏活动。
关于平安香丸的雅号,除上述“六大香丸”的雅号之外,还可列举如下:
野梅、新枕、迟樱、白梅、红梅、篝火、浮草、旅衣、松凤、袖露、曙、玉帘、七夕、朝袖、别袖、羽衣、九枝、锦蛮袖、明月、野分、拾遗、木枯、移香、长安石、春日野、夕岚、寝觉床、富士、浦月、深草野、夕颜、钓舟。
从中可以看出,香丸雅号的命名者所关注的是自然、季节、贵族生活、个人的独特感受而没有对养生的思考。另外,平安时代的香丸虽然主要用于空熏,但在赛香会上,人们要闻多种香丸,为仔细辨别香气,需要将香炉拿近鼻子,香气的散发范围和散发时间也不必过大过长,以上这些都给15世纪以后的组香的发生以很大的影响。
1192年,日本进入了武士统治的镰仓时代,贵族社会灭亡。忙于征战、崇尚质朴的武士没能接续赛香会的文化成果,香丸的制作在史料上中断。1336年室町幕府成立后,日本民族文化兴起,北山文化与东山文化是其发展的高峰。这期间发达的海上贸易给日本带去了较丰富的沉香。
沉香由生长在东南亚一带的瑞香科树在受伤后分泌的树脂经百年以上的时间转化而成。沉香的结香原因十分偶然,故资源极其稀少;沉香着热后发出的香气甜美迷人、灵动丰富;又因沉香树的生长环境、受伤原因、转化时间等的不同,每一块沉香都具有不同的香气。就这样,沉香引起了相信“万物有灵”的古代日本人的极大兴趣,静静地体味一息再不可重来的沉香的香气成为上层武士和高级僧侣的文化时尚。15世纪的日本人在文化上有着高度的自信,在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的领衔下,日本的茶道、花道、能乐等独特的民族文化相继形成,香道也在这个时代粗具雏形。
16世纪初,三条西实隆(1455~1537)在广泛收集、分辨众多沉香的基础上,归纳出了66种名香;其后,志野宗信(1445~1523)又整理为61种名香;又其后,日本香人又推举出名香中的名香11种:法隆寺、东大寺、逍遥、三芳野、红尘、枯木、中川、法华经、庐橘、八桥、园成寺。在同一时期,赏闻沉香片的焚香法问世,赏闻沉香的香会形式定型,独特的闻香游戏——组香诞生。
赏闻沉香片的焚香法是在敬畏自然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在日本香人看来,沉香在抵达日本之前,曾经历了残酷的自然选择与自然抗争,沉香是沉香木为保护自己而分泌出的树脂,如同人在受伤后用自身的血小板结痂,如同蚌病成珠,其过程是极其悲壮的。每一块沉香的结香过程都是独特的,其香气也是唯一的。然而,沉香在香会上经焚烧将结束它的生命过程,此间的闻香炉将是其最后的舞台。由此,日本的香会气氛是隆重的、充满仪轨的,日本香会上使用的沉香片是极小的,厚度只有0.3毫米,大小只有3毫米见方。日本称为“马尾蚊足”。
日本香会是一种以赏闻沉香为契机,包括有历史典故、文学和歌、工艺美术、礼仪社交内容的雅集。香会的组成往往有一位香主、一位助手、10位香客。香客香主按一定的步伐步入香室,依次坐好,互致问候。香主摆出各种精致的香具,点燃炭团,做好灰形,放好云母片。香主确认好炉温后,打开小纸包,郑重地取出沉香片放置于云母片上。香客们按法式拿起闻香炉至鼻端近处,用手拢住香气深闻三息,将炉传给下位香客。香会往往有主题,如某次香会的主题为“春”的话,第一炉就点名为“溶雪”的香,后接第二炉“绿蕨”,第三炉“拂面”,第四炉“牧笛”,第五炉“春莺一声”。这样便可在闻香过程中创作出一个美好的世界、灵妙的故事。溶雪-绿蕨-拂面-牧笛-春莺一声,这不就是一幅报春图吗?以上的“续炷香”法一般点五炉,因为日本的传统和歌为五句,但根据兴致,也可无限延长。这种方法类似于日本的另一传统诗体——连歌。
独特的闻香游戏——组香把日本文化的游戏特性发挥到了极致,是日本香道的核心文化成果,也是日本香道的最主要的内容表现。香客们通过猜香参加竞赛,这使香会充满了紧张的愉快感。组香法共有200余种,举两例如下:
“有试十炷香”。一共出十炉香,香的种类为四种,其代号为“一、二、三、客”。其中,“一、二、三”在比赛开始前可分别试闻一次,而“客”则不能事前试闻。正式比赛时,“一”出三炉、“二”出三炉、“三”出三炉、“客”出一炉,打乱随机抽取出香。在香席上,香客们随闻随记下自己的判断,最后将答题笺交与香主判分。成绩最好者将得到该次的《香会记》。
“源氏香”。先将五种不同的香,各包五包,共25包,然后从这25包香中任意抽出五包,用这五包香,出五炉香,有这样一些可能性(符号从左向右看):
1.如果五种各不一样,便这样记录:“|||||”
2.如果第一种与第二种同样,便前两条线相连:“|||||”
3.如果第二种与第三种同样,便将第二、三条线相连:“|||||”
以此类推,这种记录法有52种可能性,之所以称为“源氏香”是因为其“52”这一数字与《源氏物语》54卷的卷数相近,去掉前后各一卷,正好52卷。“源氏香”52种名称就用了《源氏物语》52卷的卷名。答案公布后,香客们须重温该当卷的故事与和歌。
药香与组香之区别
每一种文化形态都不会是偶发的,都是与其背后的文化根基相关的,是其文化根基的外在表现。香作为一种物质,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文化根基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成果,即药香与组香。药香与组香有以下主要四个不同之处:
1.药香用复方,组香用单方。
在中药学里,单方是指单味药制剂,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制剂。追溯中药的历史,是以用单味药也就是单方用药开始的。随着人们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病因病机理解的逐步深入,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复方用药数量较多,药效较强,多用来治疗较复杂的病症,又可称为重方。与其单方药相比,复方药有增强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优势。在复方的配制上又有“君臣佐使”之说:即“君”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症,或主要治疗兼症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症,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药香制作的目的在保健养生,所以也多遵循君臣佐使的规则。药香的药材多在10种左右。
而组香属于单方。从中药理论上来讲,沉香属于阳中之阳的药物,火气很大,长期使用对身体会产生副作用。按中药的配伍原则应加上其他药物后使用。但是,日本组香的目的并不是保健养生,所以没有顾及单方之事。
2.药香用全身吸纳,组香用鼻子吸纳。
药香的利用方法是空熏,即把药香点燃,让药香的香气充满整个房间。人们在此环境下读书写作、谈天会客、生活作息,人体各个部位在不知不觉中吸纳药香,达到行气、发散、助阳、消炎、松肌的保健养生作用。空熏药香可以发挥药香的最大药效,以保健养生为目的的中国药香选择了此种利用方式也是必然的。
而日本组香是将闻香炉拿近鼻端处并且用手拢住香气来享受香气,因沉香片很小,其发出的香气只能扩散在不足1立方米的空间内。所以,组香会上,人们要传递闻香炉,每每闻香。这种方式不利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吸纳香气,显然妨碍了香药的治疗效果。但组香的初衷并非在疗疾。
3.药香的香气持续时间长,组香的香气持续时间短。
药香所用的药材种类多、浓度高,每次用量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调节,可以做到全天24小时香气不断。而组香的发香时间原则上设定在20分钟左右。这一是由于沉香片很小的缘故,二是由于组香会上要闻三款至十款香,某种沉香片的发香时间过长的话反而会妨碍其他沉香片的发香。在较短的时间内享受多种沉香的香气才是参加组香会的一大享受。
4.药香重在养生进而养性,组香重在养性间接养生。
从中医的角度,焚烧药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药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由于药香所用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但药香的意义不止于养生,由养生延伸的养性效应非常显著。通过熏香这个载体还可以修养身心、调动心智、培养情操、完美人性。
熏香在馨悦中,于有形无形之间,让人调息、通鼻、开窍,令人愉快、舒适、安详,香气最能调动难忘的追忆,最能激活思维思绪,故熏香之事又与文学、艺术、哲学紧密相关。可以说,药香重在养生进而养性,药香首先强壮了人的身体,进而强健了人的精神。
日本组香的初衷虽在寻求精神的快乐,其外在形态虽止于娱乐游戏,但在严谨的仪轨、紧张的比赛、优雅的环境中,人的呼吸调和了,思绪平稳了,身姿端正了。对香气的强记活跃了大脑,精神的愉悦带来了身体的健康。可以说,组香重在养性,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药香与组香是中日香文化中的两朵奇葩,是世界香文化中绝无仅有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产生于不同的文化根基,是中日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骄傲,值得发扬,值得珍惜。
文 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