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华
曾有一部热播剧,是范伟等主演的《小宝和老财》,它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赣北地区苏维埃银行一个地下造币厂的发展历史,类似一部喜剧版的“货币档案”,颇为吸引观众。而这个地下造币厂生产的第一种货币,就是现在已鲜为人知的“苏维埃袁大头”。
1931年,国民党政权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红色政权环境十分恶劣。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红军便利用打土豪获得的民国三年(1914)版“袁大头”银元,在袁世凯头像右侧打上“苏维埃”的戳记,以示区别,投入流通。这种“苏维埃袁大头”在发展革命根据地经济、保障红军供给和红色政权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31年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在江西瑞金还仿照民国三年版“袁大头”样式自铸银元,限于苏区流通。由于技术、设备条件所限,这种银元成色虽好,但铸工较原版“袁大头”粗糙,币面图案不免模糊,被称为“土造花边”(银元俗称“花边钱”)。除在袁世凯头像右侧打上“苏维埃”三字戳记外,有些还在币面或背面打上“工人”二字戳记。此外,湘鄂西苏维埃政府在1931年也自铸过民国三年“袁大头”,亦打有“苏维埃”戳记。
对于“苏维埃袁大头”的来历,还存在不同说法。2005年,一位钱币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加戳的民国三年版“袁大头”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两个上海人伪造的。当时上海有一家麒麟钱币社,店主是杨成麒和平玉麟。平玉麟看到苏区铸造的银元在白区很走俏,就请一家银楼刻制了枚长方形的“苏维埃”三字钢戳,选择最普通的民国三年版“袁大头”,将钢戳打上。这样,本来很普通的“袁大头”一下子变成了珍贵的苏区银元,身价陡增。当时上海的钱币收藏大家耿爱德、陈仁涛、施嘉干等都被骗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高价购买,还有一部分从上海流入其他地区。后来由于二人不和,杨成麒才向外泄露了平玉麟伪造“苏维埃袁大头”一事。此事曾在上海滩轰动一时,当时报纸皆有报道。对此,笔者认为,即使当时白区真的有人伪造“苏维埃袁大头”牟利,也不能说明苏区没有铸过这种银元。况且中外货币史上在原版硬币和纸币上加戳,或表示临时代用,或显现钱庄、银行名号及信誉,或标明改值,都有很多实例。
当时老百姓习惯上称旧银元为“大洋”,称苏区铸造的银元为“红洋”。国民党政权不会容忍打有“苏维埃”戳记的银元在市面流通,收缴后便回炉熔化,因此打有“苏维埃”戳记的“袁大头”传世很少,比一般的原版“袁大头”更具有收藏价值。
“苏维埃袁大头”见证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那段峥嵘岁月,是值得珍视的革命文物。最近十余年来,笔者在古玩市场上多次发现“苏维埃袁大头”赝品,其中有些是在原版“袁大头”上加盖“苏维埃”新戳,有些是用银材后仿的,有些则是用铁、铅、锌、锡、铝、铜等金属假冒的。收藏爱好者如不谨慎鉴别,极易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