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少文
我近日得到两张拓片。其一为龙门二十品之一的北魏王元详造像记,据说带有碑首的旧拓较为难得,所以我尤为喜爱。元详是北魏献文帝之子。太和十八年,他随其同父异母的兄弟孝文帝南伐。行至伊阙外,元详与其母道别,因亲情难舍,便决定在当处造一弥勒像,祈求母子长安。四年之后,像成。造像的题文把这件事情如实的记录了下来。母子之情,不论是皇家还是平民,都是同样的真切。而读完碑上的文字,那种皇家行事所独有的浩然气魄却更是让我震撼不已。耗费四年,就地起像,不过一念之愿。如此大的工程,在元详眼里恐怕也不过是家常之事。
另一张拓片,是东魏一名为田洛之人的墓志。田洛是一将军寺人,其身份与元详远不能比。墓志上仔细地写了此人出生亡卒之事。此篇碑文不如造像记来得出名,但在我看来,这篇墓志给人的触动却丝毫不少。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式,真实而形象。田洛死后,他的友人为其立碑作文,以纪亡魂。一块永年的石碑记录了一个人的存在。人们认真地对待生活,认真地对待死亡,敬畏着每一个活着或亡去的灵魂。明明是一种如此崇高的生存态度,碑文的字里行间却又是那么的平淡,那么的自然。
当我们沉迷于研究碑文的结体、字形,试图找出这些文字古拙气韵的来源时,常常会忘记当时的人们刻碑不过是想把当下之事记录下来,不是为了艺术创作,首要的目的也并非为了好看。北海王元详造像记被康有为归入了能品下,因为它在书法造诣上似乎并不出众。但文字的魅力,其实更多的是来源于它所承载的内容。古时的人们用最原本的方式,不加任何修饰、妄念的使用着文字,为的是想记录下好友的平生,抑或是母子间的心意,并让那一刻的心情永远的留存下去。他们确实做到了。皇家子弟的恢弘,平凡百姓的敦实,最终化成了几行文字,流传至今。他们的生活景象,虽然隔世,却如昨日一般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想,魏时古碑最大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对着历经了千年的两段文字,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能读懂传承了千年的中国文字,原来是如此幸运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