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金叶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唐朝“彩凤鸣岐”琴(见右图),通长124.8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落霞式,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美丽而别致。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下为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
该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乃“中华第一制琴师”四川雷威所斫。传说雷威常在北风呼啸的大雪天,先把自己灌一通,酒酣时跑到深山老林,在狂风震树之时,听树的发声而选良材。“彩凤鸣岐”七弦琴就是这么造出来的。
“彩凤鸣岐”琴曾为清道光时定敏亲王载铨所收藏。八国联军入侵后,此琴流落民间,后为民国琴学泰斗、著名古琴学家杨宗稷重金收购。此琴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琴,杨宗稷将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他形容此琴声音松透、音色全面、音柔韵长、圆润细腻,余音清晰。“彩凤鸣岐”琴在民国古琴界就有着超凡的地位,是琴界高人苦苦追寻的绝品。
1933年,杨宗稷病逝。离世前,他将21张古琴售予其时的浙江政要徐桴。徐桴曾任黄埔军校秘书及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署长等职。他在1949年去台湾前,将14张古琴留在了自己的私人花园——镇海塔峙东岙“塔峙圃”里。
3年后,十几个农民用扁担挑着徐桴所藏的14张古琴,送到了镇海文化馆。1953年,镇海文化馆又将包括“彩凤鸣岐”在内的14张古琴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彩凤鸣岐”琴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曲。更让人称奇的是,音质仍极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实属上乘,也恰好印证了杨宗稷对它的高度评价:“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