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清初书画家,天主教传教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号墨井道人。少时学诗于钱谦益,学画于王鉴、王时敏。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六家”。
吴历早年多与西人牧师、神父往来。1681年,他决意跟随柏应理神父赴罗马觐见教皇,原欲经澳门,再乘荷兰船赴欧洲,已至澳门,却未能成行,遂留居澳门约5个多月。1682年,他在澳门加入耶稣会,受洗名为西满·沙勿略,并遵习俗取葡式名雅古纳,常居圣保禄教堂,吟诗作画。加入天主教耶稣会后,吴历全身心投入了教会的工作,其约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很少绘画创作,故普遍认为其一生创作高峰是在其四五十岁这段时间。
吴历早年曾跟随王鉴学画,同时也是王时敏的学生。故早期作品极似王鉴作风,皴染工细,清润秀丽。中年时期,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着重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成自己风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较真实,安置得宜,富有远近感,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与积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润,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湖天春色图轴》,作于四十五岁,是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此作取作者站在小山冈上俯视湖岸的角度,意境闲散柔和。画面近景是几株结疤古拙的树干以及枝条芽叶葱绿的柳树,树下为丛丛青草片片绿荫;近岸的湖面上白鹅凫动,燕雀争鸣;一片大地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顺着湖岸上参差错落的绿柳延伸着的是不断升高的坡地,一条小径蜿蜒盘桓,渐渐远去。画幅右上角的浓墨题记,不仅从布局角度弥补了空白,而且与远山的淡墨形成对比,与前景的浓重色彩形成呼应,增强了画面的构图效果。吴历用笔谨严朴厚,细密沉着,多用中锋。特别是他的“阳面皴”更是时常为人称道。其善用重墨、焦墨,层层皴染的积墨法更使他的作品墨彩焕发,郁郁苍苍。此图取江岸实景,皴染工致细丽,敷色淡雅华滋,实为其中年精心之品。
吴历摹古但不拘囿古人,能融汇诸家之长,自创新意,还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传论其“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云,迥异平时。”其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实感。如其自述“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这些均迥异“四王”,更加不同于“四王”之处的便是吴历能画人物,并且非同凡格。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人物故事图》造型典重,屋宇宏敞,极见功力,为历来画史所未涉及。吴历还善画竹石,取法吴镇,亦具自己特色。如《竹石图轴》竹枝挺劲,枝叶全用浓墨,不取浓淡相间画法,显得更加雄浑苍劲。
代表作品有《早雪图》、《琵琶行图卷》、《湖天春色图》、《秋林步月图》、《秋寺晚钟图》、《山村田舍图》、《仿松雪仙居图》等。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和《墨井画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