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森
“紫砂壶,应当体现一种哲学意识、审美认知乃至江南风情。”这是前不久我赴宜兴,在紫砂名家徐达明兄的“陶木居”中品茗赏壶时,他的一番感言。应当讲是反映了紫砂本体思想和壶艺主流理念,也彰显了一位紫砂艺术家的文化追求和人文理想。
珠圆玉润,光华潜蕴的紫砂壶艺,是我们民族诗意地生活的物化载体。从苏东坡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到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艺苑是大师辈出,精品荟萃,流风艺绪至今兴盛。而徐达明就是宜兴“徐门紫砂”的代表人物,其父徐汉棠为宜兴著名的老一辈紫砂大师,壶艺高古雍容,敦逸朴茂,以光货名世。徐达明在承继家风,得父嫡传的基础上,力求典雅端庄、大气隽永,可谓是大匠之门,格古韵新。
2006年也是这个枫叶含丹的时节,我到陶都拜访他,那时他的家还在丁蜀镇上,临别时,他送我一把石瓢壶以作存念。此壶器形为砂器传统经典的子冶文人石瓢式,壶体简洁大方,质朴浑厚,造型凝重稳健、古秀雅逸。壶型上下器形饱满而线条流畅,张弛有度而收放自如。壶壁呈金字塔式立面造型,比例协调和谐而气宇轩昂,极富视觉张力和韵律动感。从中可见达明兄对其父光货壶艺的风格把握,亦有自己书卷气的追求及在造型上的拓展,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亦有清新的现代气息。其壶的砂泥亦采用了陈年老泥,调研细腻,泥色纯正,砂土特有的肌理效果泛出华润的光泽。
在紫砂艺界,石瓢壶历来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壶师水准的标杆。其造型、线条、款式要严格对应,其壶嘴、壶盖、壶把要一气呵成,可谓是大朴不雕而大象无形,境生象外而天人合一。从陈曼生到顾景舟等都为石瓢壶留下了经典之作。唯其如此,达明这些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做石瓢壶,以践行他对紫砂的哲学思考和美学探索。他深有感悟地讲:“这些年来,我对历代大师的代表作进行了反复的揣摩研究,觉得他们从器形、线条、立面到壶式,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与理念的。特别是我到欧洲,看了不少博物馆,他们的雕塑在造型上是可以让我们借鉴的,即空间感的展示与造型感的表现。”艺术家贵在有艺术思想。达明兄为了拓展紫砂壶的空间造型及表现形态,结合自己曾从事木工的经历,将红木镶嵌引进紫砂壶的造型结构中,使之陶木合璧,如“汉韵红木提梁壶”、“润方红木提梁壶”、“瘿木按手壶”等,为当代紫砂界开辟了创新之路。为此,他连续四届荣获全国陶瓷艺术与创新设计评比金、银奖,成为国家级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所青睐。
现年六十又二的达明兄,为人谦和低调,也很少参加社会应酬,他感到个人艺术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修养的提升,他平时喜好看书写字,收藏鉴赏古陶器及自制盆景,并和一些书画篆刻家交流创作体会,从中广采博取,融入壶艺。如他先后与朱屺瞻、谢稚柳、唐云、沈觉初、韩天衡等合作制壶,书画金石与紫砂结缘。达明兄作为宜兴紫砂界新崛起的领军人物,对紫砂的主体走向和主流表现怀有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对当下紫砂界的浮躁心态和炒作乱象表示忧虑,他认为紫砂艺术还是要以雅、正、韵为大道,那些为夺人眼球而做得怪、丑、俗的东西,终究是要被时间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