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硬朗挺拔,雍正时的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则显规整,工艺复杂。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例如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如双鹿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特点和风格。
2、胎体,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例如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底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除。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底,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3、釉面,不及明代肥厚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白莹,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呈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4、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常常以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另外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5、款识,清官窑多署皇帝年号款,多六字、四字的,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例如康熙楷多篆少,前期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雍正时期楷,篆并用,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是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乾隆以后篆多楷少,大多书写规整,笔道严谨,根平竖直,书法生动。嘉庆瓷器款识基本承袭乾隆款识特点: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官窑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还有少量楷书款。道光时期多篆书,少有楷书。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数落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楷书款,多六字三行横式排列,围以双圈环,有青花、金彩、红彩款及刻款。白釉器青花款与刻款兼有,刻款为六字楷书两行竖式。窑变釉、茶叶末釉及炉钧釉器是刻款,为篆书六字三行横式。
作者: 古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