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志康
近日,媒体报道称,举世闻名的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由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坏。这一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引发全球关注。黄金面具是图坦卡蒙大量陪葬品中最耀眼的一件,堪称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埃及国家博物馆后来承认,馆内藏品、法老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的胡须部分去年确实脱落且被重新粘回。不过,受邀评估面具受损情况的专家认为,损坏情况没那么严重,可以修复。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承载着无数先辈的心血和智慧。文物修复则包含很多学科和实用技术,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财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将散乱缺损的历史碎片修补完整,“化腐朽为神奇”,可没那么简单。稍有不慎,文物恐将失去原有的历史模样和意义,“还原历史”的初衷会瞬间化为泡影。正因为如此,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是具备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在一些国家,文物修复师绝非工人,而是掌握尖端技术的文物保护者。
历史久远的“拼图游戏”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被称为“文物”。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因地震、洪水、火山喷发、光辐射等自然因素,或是战争、盗墓、火灾、不适当开发、随意触摸、涂刻等人为因素,文物不幸受损。宛如“拼图游戏”的文物修复技术随之诞生。
文物修复的历史久远。在古希腊与古罗马,已经出现极为接近文物修复的东西。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文物修复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热衷于文学和艺术,被称为“文艺之王”,他亲自邀请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到法国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承担一些绘画的清洁工作。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初期,随着新画布裱画技术的出现,以及王室收藏艺术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国王的首席画师开始尝试利用此项技术改变绘画的尺寸。一些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在创作之余承担着王室藏品的清洁工作,艺术品的修复作为一项技能初露端倪。
1699年,画家安东尼·帕耶被任命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专职文物保管员,专门负责王室藏品的清洁工作,被视为法国文物修复师行业的开山鼻祖。1794年至1798年间,对外战争屡传捷报的同时也为法国带来大量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文物精品,需要集中进行修复和展示,卢浮宫博物馆因此诞生,成为欧洲绘画和雕塑修复的中心。
需耗费大量时间财力耐心
文物修复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财力,耐心细致的工作。
与金字塔并称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狮身人面像建于公元前2610年,代表着古埃及的太阳神,相传是专门护卫古埃及哈夫拉金字塔和周围陵墓的。由于日晒、风沙等自然因素的作用,石像的胸部、脖颈和左前腿遭强烈侵蚀。虽然最早的修复工作可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但前6次工程中技术与用料的失误,使这个人类文明的瑰宝面临倒塌的危险。1989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派出考古专家、文物修复师和雕塑家,利用最现代化的技术,使用12478块仿古砖,耗资250万美元,以拯救饱经风霜的“斯芬克斯”。最终,历经10年,修复工程才全面竣工。
2006年,抽象派大师毕加索的作品《Le Rêve 》被他的拥有者史蒂夫·温——一位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房地产发展商不慎损坏。此前他正想将这幅作品以1.39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对冲基金经理史蒂芬·科恩,曾有望成为史上最贵的艺术品。但史蒂夫·温没想到自己的右肘会不小心戳破画作,造成一个两英寸的破损。随后,修复这幅画作耗费9万美元。
修复工作要求相当高,稍有不慎,文物恐将失去原有的历史模样和意义,“还原历史”的初衷会瞬间化为泡影。《圣母、圣婴和圣安妮》是达·芬奇已完成的杰作之一,长久以来它一直在卢浮宫博物馆展出。该博物馆委员会常想修复它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瑕疵”。2009年,修复计划终于付诸实施。然而,修复还未完成,两位受邀前来参与此项任务的法国顶级艺术家就辞职不干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项目哪里是在修复,分明就是在破坏。两位艺术家在辞职报告中表示自己被清洁画作的过程“激怒”,因为“过度清洁”已经让作品过亮,失去达·芬奇画作原有的色调。果然,修复后不少观众也提出:与其说这是一幅画,还不如说它是LED屏幕。
2012年,西班牙80岁老太塞希莉娅·希梅内斯偶然间发现博尔哈镇教堂内有一幅19世纪画家马丁内斯所绘的《戴荆冠耶稣》。她非常喜欢这幅陈旧的壁画,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修复工程”,最终造就了“艺术史上最大的修复灾难”。希梅内斯并非有意和画像过不去,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只是对自己的“艺术天赋”过分自信,事后她懊悔不已。整场事件的结局出乎意料,事发后全世界的基督教徒和艺术发烧友纷至沓来,争睹变成“猴子”的耶稣画像。
修复人才掌握尖端技术
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但大多局限于修补旧的损伤。到19世纪,随着科学发展,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应用于文物维护,在对文物材质检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材质质变机理的研究,然后根据文物的破损情况进行修复。
现今,文物修复是一门科学,包含很多学科和实用技术。在学科方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鉴定学、金石学、金属工艺学、化学、美术鉴赏学等。在实用技术方面,有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陶瓷、造纸、电焊、石刻、色彩等。
正因为如此,文物修复工作需要的是具备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一些国家不乏此类学校,要求相当严格。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意大利堪称世界一流。意大利的罗马文物修复学院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综合性文物修复中心之一,其学生在校按专业分别由专家带领上课和实习。学习内容包括艺术史、修复技术、化学、物理、自然科学、绘画和雕刻技术,学制3年。在意大利的另一所文物专业职业学院,从业人员必须先取得艺术史或者物理、化学学科的合格证明,再去学习和申请文物保护专业的毕业证,拿到毕业证后还要经过考核才能拥有上岗证。
意大利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在现代科技修复领域展开全力探索,非常注重理念更新和材料技术的开发研制,在科技保护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尖端水平。他们善于使用现代合成材料和技术,尤其是在化学清洗方面研究很深入,做到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修复人员的健康和保护环境。对于意大利人来说,修复师绝非工人,而是掌握尖端技术的文物保护者。
2012年9月,历经27年的漫长修复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天堂之门”终于重新闪现出昔日的光辉。圣若望洗礼堂是佛罗伦萨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但丁等多位文艺复兴领袖以及美第奇家族的成员均在此受洗。洗礼堂采用罗曼式建筑风格,3扇刻有浮雕的大门美轮美奂,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杰作。正门由雕刻大师洛伦佐·吉贝尔蒂创作于1426年至1456年,镀金青铜门上分成10格,每个格子里描绘一个圣经故事。因为门上的浮雕精美绝伦、惟妙惟肖,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曾赠予其“天堂之门”的美名。然而,这扇“天堂之门”在人间可谓历经磨难。虽然它二战期间躲过一劫,却在1966年的洪水中被泡坏,其中6幅浮雕从门上脱落下来。漫长的修复过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修复师使用调配好的化学制剂,来去除附着在其表面的油泥,且不能损毁其原本的黄金表面。随后再用人工将“天堂之门”的所有细节上的损坏处进行修补。